兩長一短三聲牛角號,又是一聲呼應:“搬運手兩千就位——”
“咚隆隆隆隆隆!咚!”
城頭猛然齊聲大吼:“赳赳老秦!共赴國難!”山鳴穀應間一陣沉雷便向遠方碾去。
正在此時,遠處大軍已經凝成了一片遼闊的紅色森林。倏忽之間,便聞隆隆戰鼓掠過原野,便有三個碩大的步兵方陣推著雲車、抬著雲梯,怒雲翻卷一般向這座連綿群山中的小小關城壓來。方陣之後,三麵大纛旗獵獵舒卷,趙魏韓三個鬥大的白字竟是在城頭也看得分外清楚。
按照田軫的軍令,猛攻函穀關從午後開始。這也是春秋戰國以來的攻城慣例,一則是大軍馳騁抵達城下,須得稍事休整;二則是午後攻城,與夜戰銜接緊密,士兵不至於脫力。但是司馬尚三將卻是另有一番想頭:函穀關縮於兩山之內,城下最多容納兩萬多人攻城,趙魏韓三軍二十四萬人,足夠輪番猛攻,無須擔心士兵脫力;若能在楚軍拿下武關之前攻克函穀關,便能先期直入關中腹地,那便是一戰揚名天下。有了這一番想頭,三將便不約而同地喊出一聲:“早打好!”於是,三軍部署便驚人的一致:三萬騎兵留守大本營,五萬步兵輕裝疾進,猛烈攻城;關城一旦攻克,立即由後續騎兵長驅直入;即或攻城戰曠日持久,各軍步兵也可輪換回大本營休整。如此部署之下,這十五萬步兵便是全部輕裝,隻帶一日幹糧,隻帶與攻城相關的兵器,其餘輜重便全部留在了大本營。
部署一定,三軍午夜出動,輕裝疾進,竟在太陽出山時便趕到了函穀關下。一看函穀關並無重兵布防,三將大是振奮,一聲令下,三軍各出一個萬人方陣:趙軍居中,魏軍在北,韓軍在南,一齊猛攻。三將在城下約定:誰先破城,函穀關便歸了誰的國家。約定一立,三將立即各自曉諭本軍,並立下絕世重賞:第一個登上城頭者,立賞千金,封千戶!對於浴血沙場的軍兵來說,賞金多少,原是身外之物,當真戰死了還不定領得到;但這千戶封地可是子孫承襲萬世不移的爵位,卻當真是千載難逢!如此賞格一出,三軍將士人人血脈賁張,竟是三軍較武一般,山呼海嘯般向函穀關殺來!
胡陽大吼一聲:“點起狼煙烽火——!打——!”
進入戰國之世的第一場最大規模會戰,就此開打了。
第四章 鏖兵中原河外大開打初帥刁猛狠(4)
函穀關被當世視做“天下第一關”。最根本處,便在於這道雄關從未被任何一國正麵攻破過。在春秋戰國,唯一在軍爭中奪取函穀關的,隻有魏國上將軍吳起,可那也是先奪河西之地而後壓迫秦軍退出函穀關的。其所以如此,在於函穀關地形極為特殊:卡在陝陌山塬與崤山的連綿群山之中,且不在山口,而在峽穀入口兩三裏之後;進得關城,便又是深長如“函”的峽穀;後世《水經注》雲:“(河水)北出東崤,通謂之函穀關也。邃岸天高,空穀幽深,澗道之峽,車不方軌,號曰天險……岩險周固,衿帶易守!”若僅僅是如此一道長長山穀夾在兩座小山之中,或可繞道背後,在兵家也並非難事。偏偏是崤山、桃林高地與陝陌三大塊高原山地糾結盤桓,方圓幾近千裏。《免費txt下載》僅僅桃林高地之誇父山,便是“廣圓三百仞”。函穀關北麵的陝陌山塬更是高山連綿,大河奔湧其間,兩岸層巒疊嶂,最高的一座開山竟是“方可裏餘,三麵壁立,高千許仞”!如此山塬環結,林木蒼茫,人跡罕至,便成了橫亙在中原與秦川之間的一道難以逾越的廣袤天險.從中原西部進入關中,便惟有函穀關一條道了。
秦國收複河西,重新奪回函穀關後,便對函穀關大加修葺。除了關城全部改用長大的石條砌壘,更重大的改進,是將關城的城牆向兩岸山塬各自伸展了十餘裏,便成了以關城為軸心的一道小長城。兩端長城的山頂處,設置了兩座烽火台,但有敵情,孤直的兩柱狼煙在山頂直衝雲天,關中的藍田塬也能一目了然。長城之上,女牆垛口與石條城牆連為一體,箭孔密布卻又堅固異常;每隔三丈,便有一座碼砌整齊的小山——卻是打磨光滑的粗大滾木與打成各種形狀且大小不一的石塊;每隔五丈,便有固定在巨大木架上的強弩,同時有一間專門儲藏遠射箭矢的石屋;小山與箭屋之間,便是綿延不斷的兵器架,但有戰事,除了兵士手中的兵器,兵器架上也插滿了各種趁手兵器,絕不至於出現刀劍砍得卷刃而無處可換的情形。為了確保函穀關萬無一失,秦惠王時專門向關城之內的軍營四周遷移了一千戶老秦人。這一千戶人家或種田或狩獵,不向官府繳納任何賦稅,一年隻做兩件事:一個月製石,一個月製木。所謂製石,便是開鑿堅硬岩石,然後打磨成各種形狀大小不同的石塊石片。所謂製木,便是入山砍伐枯死的樹木,截取樹幹最粗的中段,做成兩頭尖銳中間粗大的滾木。但逢戰事,一千戶百姓便立即聚集起來,精壯者組成搬運手隊伍,老弱婦幼便為大軍舂麵舂米做飯。函穀關平日隻駐一萬步兵,但在這種長期精心構築的防守壁壘支撐下,直是固若金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