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號稱青烏子,一部《青烏經》被天下堪輿師奉為相地經典,一旦得之便視為不傳之密。舉凡天子諸侯豪士貴胄,但能得青烏子相地而葬,便是莫大慰籍!秦人風傳,這青烏子隱居南山,皓首青衣深居簡出,無弟子亦無家室,更無人知其年歲,直是半神之人!然則,更令人嘖嘖稱奇的是,這位半神半人的大師從來沒有人能請動其出山,準確地說,是根本無從尋覓。多少大國之王生前都想請這青烏子相地造墓,偏偏都是無法探察其蹤跡。魏惠王篤信陰陽之學,曾經封陰陽家鄒衍為丞相,晚年更是殷殷不忘尋覓青烏子為其相地定墓,派出三百名精幹斥候秘密進入秦國,將南山與毗鄰的崤山、陝原、桃林高地搜尋三年,也終歸沒能如願。有時,這青烏子卻是不請自到,但來便說一句:“天意當出,不得不出也!”當年齊桓公田午死,幾名堪輿師為三處墓地爭執不下,一個皓首青衣者陡然現身,隻一句“齊公葬陽龍,後必勃興焉!”便倏忽離去。堪輿師們恍然驚歎,再無一句爭執。後來齊威王鐵腕變法,齊國果然富強而稱雄天下。齊人萬般感慨,從此篤信陰陽,方士之風大盛,齊國竟成了戰國方士的淵藪。
說到底,青烏子之奇,便在於他自己不來則任你踏破鐵鞋也難覓蹤跡.這便是老太祝的難處。秦有青烏子,太祝府的堪輿師便微不足道,不得青烏子相地,非但秦國朝野疑雲重重,更要惹得列國一番嘲笑,然則要請得此人出山卻是談何容易。
思忖間心念陡然一閃,老太祝立即吩咐卜人占卦,以確定青烏子方位。老卜人躊躇一陣,終是進了太廟卜室起卦鑽龜。不想燒紅的竹錐剛一觸及龜甲,龜甲便“嘎!”地一聲裂為無數碎片!老卜人倏然變色,老太祝也是驚愕萬分,對著卜室大鼎撲拜祈禱良久,心頭兀自突突亂跳。然職司所在,相地大事總是不能耽延。老太祝與幾個精幹吏員再三商議,決意派府中主書與六名堪輿師帶一班熟悉南山的吏員進山尋覓青烏子。正在行將上路之際,門吏匆匆來報說綱成君蔡澤到了。
老太祝立即趕到府門迎接,臉上卻是一副無奈的苦笑。
“老太祝知道了青烏子所在?”蔡澤皺著眉頭揶揄地笑著。
“惟盡人事也,豈有他哉!”
“可遇不可求者,聽其自然便是上上章法。”蔡澤悠然一笑,“收回人馬,但聽老夫部署便是。”說罷徑自進了廳堂。
“綱成君有應對之法,本祝謹受教。”老太祝肅然便是一躬。
“老太祝治學有術,人事卻失之古板也。”蔡澤不失時機地嘲笑了這個高傲的老人一句,叩著書案問,“府下幾名堪輿師?”
“九名。”
“秦中可相之地幾何?”
“王者之葬,大體五六處。”
“將九名堪輿師並全部吏員分做六隊,大張旗鼓相地,爭執愈多愈好。”
“這……期限在即,工匠三萬朝夕等候,自起紛爭如何收場?”
“你隻如此去做,有事老夫擔承。”
“嗨!”老太祝頓時塌實,精神陡然振作,當即便召來所有吏員一番部署。一個時辰後,九隊人馬便各自打著三丈高的白色大纛旗出了鹹陽南門,匆匆趕赴渭水沿岸的山水勝地。老太祝敬事,也親自帶領一隊進了渭水之南的山塬。
第八章 風雨如晦繁難國葬學問騰挪(7)
如是三日,這九隊相地人馬便將整個關中攪得沸沸揚揚。時當冬閑,“為王相地”的白色大纛旗召來了四野三鄉的萬千人眾終日圍觀。堪輿師們也不避諱,但有歧見便徑自高聲嚷嚷,經好事者一番解說,圍觀人眾自然也跟著七嘴八舌地爭論不休。各種消息不斷流淌,旬日之間,“國府相地大有爭執”便成了朝野皆知的明事。
終於,九隊堪輿人馬齊聚渭水南岸的陰鄉樗裏,開始了會商議決。
一旦說開,九名堪輿師還當真是歧見百出爭辯不休。整個秦川中東部的形勝之地被一一羅列,最後還是各有所長難分軒輊。有人說,東部桃林高地的潼山被山帶河,為虎踞龍盤之象,昭襄王葬此秦必大興。有人說,華山為飛龍之勢,雁騰鷹舉雙翼飛張,其北麓為最佳王陵。有人說,驪山背依南山群峰,形勢高遠如仰天大壺吞吐大河,為騰龍四海之象,其勢最佳。跟隨老太祝的兩個堪輿師卻說,渭水之南,南山之北的麓口形勢磅礴,脈理隱延如浮排鋪氈,王葬最宜。然此說卻遭到其餘堪輿師的紛紛指斥,說渭南之地鋪排無序,平野難聚天地之氣,充其量是回龍之勢,實在是下下之選!一時各執己見,爭執得不可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