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科這邊的談判結束了之後,劉洵便一直呆在舊金山沒有回去,現在到底是大股東了,很多事情卻是需要他來負責的,不能撒手不管,況且,把這個未來的聚寶盆撒手不管,劉洵可不敢這樣做。
思科原先的董事長是瓦倫丁,現在瓦倫丁把大部分的股份交易給劉洵,已經辭去董事長的職位,由摩格裏奇來接任,同時兼任首席執行官,錢伯斯依然是高級副總裁。
在合同簽訂好之後,劉洵正式掌握了思科54%的股份,也第一次出席了思科的內部會議。
當然,說是會議,其實隻有劉洵、摩格裏奇和錢伯斯三人參加,勒娜夫婦和瓦倫丁,他們雖然總共擁有思科百分之十的股份,但是從此之後,將不再插手思科的日常管理,那部分股份的投票權也將委托劉洵。
與思科現在的兩位職業經理人之間的接觸顯的異常的輕鬆而愉快,了解未來的劉洵自然知道,這兩人都擁有極高的水準,能夠帶領思科最終騰飛起來,當然,他多出來的十多年的經驗也能給兩人提供不少指導性的意見,在某些關鍵的地方,總能讓兩人豁然開朗,而且,有了他的經驗,也能讓思科少走一些彎路,所以,這兩人,對於劉洵也很是佩服的,不會因為劉洵的年齡還心存輕視,反倒覺得他們需要從劉洵身上學不少的東西。每次談話,兩人總有獲益匪淺的感覺。
這樣的談話,三人之間一直進行了三天,一直就思科日後的發展在進行著深刻的討論。
大部分的時候三人的意見都是相同的,除了從公開股市上回購股份這一條沒有得到錢伯斯和摩格裏奇的理解之外,這兩人不得不承認,無論是眼光還是膽略,又或是經營理念,兩人比起來劉洵來都有不小的差距,所以,大多數時候,劉洵的話他們都隻有認同的份,劉洵總能說出很多讓他們不得不信服的理由。
但是在回購股份這一條上邊,兩人卻認為沒有這個必要,上市融資,原本就是為了獲得發展資金的,現在卻要拿錢去回購股份,多少有些不合適,而劉洵似乎也說不出能讓他們信服的理由。當然,這是拿劉洵的錢去收購呢,兩人便是不讚同也沒有其他的法子,隻能表示他們會盡力收購。
劉洵內心中潛藏的心思,自然不會說給這兩個人聽,估計現在說了,兩人也不會相信,思科真的能夠超過微軟。既然思科現在的發展用不了如此多的現金流,倒不如回購股票來的合算,哪怕是思科需要錢,劉洵也可以從國內調集資金。
與摩格裏奇、錢伯斯之間的交流是很有必要的,雖然說劉洵現在已經是思科最大的股東了,但是他並不準備長時間的呆在美國來管理思科,思科的日常管理,是要交給這兩個大將的,他頂多也就是高屋建瓴的說一些東西,具體而微的東西,劉洵可不認為自己會比專業的人員更加精通。
這三天,倒算是把思科在92年全年的規劃給定下來,思科的股份剛剛發生巨大的變動,人心思變,現在最重要的卻是穩定,92年的大方向,大致還是穩定的經營,占領更多的市場。
劉洵打消了摩格裏奇最後的疑慮,不僅沒有把他這個首席執行官掃地出門,反而讓他擔任董事長,這種知遇之恩,他摩格裏奇自然要給劉洵相應的回報。
日後的摩格裏奇在自己的自傳中曾濃墨重彩的寫過這一截,把劉洵當做他一生事業中最大的伯樂。
實際上,在管理風格上邊,摩格裏奇很錢伯斯之間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兩人的私交卻很好,還能夠配合的很默契。
思科在摩格裏奇的年代沒有什麼五年計劃,摩格裏奇和劉洵說,“我們隻製定一年計劃,並有80%到90%的把握可以達到它們,我們還會根據具體情況適當地改變計劃,總之一切都要小心翼翼!”
摩格裏奇說這句話的時候可能半開玩笑半認真,因為謹小慎微確實不是一個處在IT前沿的公司應有的做法,況且承認自己的謹小慎微確實是需要勇氣的。但是對這句話,劉洵卻很認可,錢伯斯也覺得很有道理。摩格裏奇管理風格也不像一個大公司的CEO(摩格裏奇也從來沒有在大公司做過),更像一個作坊主。當然,思科目前也不是什麼大公司,所以,劉洵想來,它可能更需要一個小公司的管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