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二章 張安和的上任三把火(2 / 2)

如果是治標不治本的話,那就算公安局每天全員出動,二十四小時不停歇的去處理這些治安案件,也隻能是疲於奔命,事倍功半。

所以如果想要徹底改善江城的治安環境,第一,要加強流動人口的管理,要做到這一點,可以向全國所有居民發放居民身份證,以證明他們的身份,如果有犯罪分子外逃,就可以把他們的身份證信息通報全國,這樣追捕起逃犯來會更有效率一些。流動人員租房或者住旅館都需要用身份證登記,這樣一來,犯罪分子逃竄或者藏匿的空間就會更小一些。

第二,要幫助待業青年就業,這樣可以直接減少待業青年的數量,也就是減少了治安隱患。

第三,新時期的新形勢決定,公安部‘門’原有的警力規模已經跟不上形勢的發展了,所以公安部‘門’要加強警力,包括增加警員數量和改善幹警的裝備,讓幹警能夠更有效率的偵破刑事案件和處理治安案件。

張安和的到了江城市領導的重視,都安地區治安環境大大優於全省平均水平,就已經證明了這是成功的經驗,而全民發放居民身份證也被認為是一個不錯的想法,確實能夠起到對流動人口加強管理的作用。

在原來,中國人如果到外地去出差或者辦事,都必須向自己的工作單位或者是街道辦事處開一張介紹信,以證明他不是違法分子,住旅店的時候必須要用這張介紹信來登記,沒有介紹信是不能住旅店的。可是到了現在,流動人口大量增加,開具介紹信越來越麻煩,甚至有許多人都是無業人員,或者是農村人口,根本找不到可以開具介紹信的單位,所以還能夠遵守這條規定的人越來越少,這條規定也是名存實亡,現在已經到了用一種新的管理製度來替代它的時候了。

張安和提出的發放居民身份證的想法就不錯,得到了市領導的一致認可。

事實上,這個想法還是江海告訴張明遠,然後張明遠告訴張安和的。

江城市委書記龐安國當即做了批示,希望全市的工商業企業能夠盡自己的能力吸納待業青年就業,並且鼓勵‘私’人興辦企業。

對於張安和的第三條想法,龐安國也給予了支持,他同意市公安局增加一批警力,並且讓市政fu給市公安局解決一批警用車輛、對講機、警棍等警用物資,他說,別人一個‘私’營工廠都能夠給市公安局捐贈幾十輛車輛,我們一個堂堂的江城市,不會比他們還窮吧?

龐安國的話讓市政fu用前所未有的高效率,為市公安局購置了一批警用物資,讓市公安局的裝備水平上升了一個檔次,這讓江城公安局的幹警們覺得自己出‘門’都比原來有麵子多了,當然,不光是出‘門’有麵子,這些東西讓他們在抓壞人的時候也有效率多了。

張安和關於全國所有居民都要發放居民身份證的想法,被江城市委上報了省委,省委又上報到了國務院,這個想法也引起了國務院的重視。

事實上,中國大陸是從1984年4月開始實行身份證製度的,其主要原因就是80年代初犯罪率的大幅度上升,特別是“二王”等流竄作案的犯罪分子的猖狂和難以追捕,讓公安部‘門’意識到需要加強對流動人口的管理,從而,身份證這個新鮮事物也應運而生。

當然,在這個時候,公安部‘門’還沒有產生發放居民身份證的具體想法,隻是有一些要加強流動人口管理的訴求,所以,張安和的這個想法馬上就引起了國務院的關注,國務院開始組織人員論證發放居民身份證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隨著時間流逝,1983年的‘春’節就快要到了,就在全國人民都高高興興的準備過‘春’節的時候,在中國東北,發生了一起令全國人民震驚的大案—“二王案”,2月12日,也是大年三十的那一天,王宗瑋、王宗坊兄弟,在盜竊被抓後,用隨身攜帶的五四手槍,打死群眾四人,重傷三人後逃竄,被全國通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