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為什麼要寫《巴國誌》(1 / 1)

《山海經·海內經》記載:“西南有巴國。太皞生鹹鳥,鹹鳥生乘厘,乘厘生後照,後照是始為巴人。”

這段話表明,巴國位於我國西南方向。

巴國還沒有建國前,在夏朝(約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時稱為“巴方”,在商朝(公元前16世紀初~公元前11世紀中)時稱為“巴奠(甸)”。巴奠(甸)向商朝年年納貢,歲歲服役。公元前11世紀,巴人參與周武王伐紂,《華陽國誌·巴誌》記載:“周武王伐紂,實得巴蜀之師……”由於巴人英勇善戰,迫使紂王軍隊陣前倒戈,終於打敗商紂王。西周初期(公元前11世紀中~公元前771年),分封71個諸侯國,巴氏被封為子國,首領為巴子,因而叫巴子國,簡稱巴國。

《華陽國誌·巴誌》記載:“武王既克殷,以其宗姬封於巴,爵之以子——古者遠國雖大,爵不過子,故吳、楚及巴皆曰子。”這段話講明了周朝以降巴國的由來。

巴國的疆域,鼎盛時期包括重慶全境、四川東部、陝西南部、湖北西部、湖南西北部、貴州東北部等地。

四川這個省,簡稱巴蜀,就代表曆史上的巴國和蜀國。有史記載,巴國的都城先後在今天的重慶和四川,說明其核心區域在今天的重慶和四川。需要說明的是,重慶以前屬於四川,是1997年分出去成為直轄市的。

巴國是一個神秘的國家。

神秘之處在於,巴人從何而來?從何而去?有沒有自己的文字?

這是擺在我們麵前的靈魂三問。

關於巴人起源,至今沒有定論。主流觀點有清江流域說(湖北省長陽縣)、巫山說(長江流域巫山一帶)、峽江地帶說(鄂西、重慶峽江地帶)、漢水流域說(陝南說、丹淅說)、西北說(巴顏喀拉山說、甘肅天水說、陝西關中說)、川渝說(川東北、重慶一帶)、二源說(丹陽丹山-武落鍾離山說、漢水-夔巫地說)等。每種說法都有一定的依據,但又不能形成定論。

值得一提的是,在四川省東北部、大巴山南麓有一個名為宣漢的縣。宣漢置縣始於東漢和帝永元二年(90年),取義“宣揚漢王朝德威”。該縣普光鎮有個羅家壩遺址,這個遺址是全國規模最大、年代最久遠、規製等級最高的巴文化遺址,出土文物證明新石器晚期有人類居住,距今5300-4500年。出土的33號大墓證明宣漢是巴國都邑、巴文化的發源地、巴人活動的腹心地帶。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於三峽大壩蓄水發電,三峽地區巴文化遺址沉入江中,羅家壩遺址已成為巴文化考古“專寵”。2020年,宣漢縣被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命名為“中國巴文化之鄉”。

關於巴人失蹤,也有諸多猜測。在天下大亂的年代,刀光劍影之中,弱肉強食之間,小國凋敗,大國崛起,巴國逐漸沒落,直至亡國。公元前316年,秦國先滅蜀後滅巴。巴國被滅時,數十萬巴軍一夜消失,留給秦軍的是一座空城。主流觀點有集體坑殺說、分散遷徙說。遷徙路線有到大巴山、秦嶺南麓密林深處的,有遠徙東南到福建一帶甚至到中南半島越南、泰國、老撾、緬甸和印~度的,有遠渡重洋到達南美洲成為洪都拉斯印第安人祖先的。這些,都屬於腦洞大開的合理猜想。

關於巴人文字,有待繼續考證。還是在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有一個名為祭司的特殊群體,他們使用一種多達7000個的特殊文字,這種文字與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銘文“巴蜀符號”有所對應。在所有巴蜀墓葬中,羅家壩遺址是出土巴蜀符號最多且序列最完整的遺址,進行六次發掘就發現巴蜀符號200多種,時間從戰國早期到西漢,演變序列清晰,考古專家對羅家壩遺址46件出土器物整理歸納出63種巴蜀符號。考古專家認為,羅家壩遺址出土文物為解決巴蜀符號究竟是不是文字的學術問題提供了實物資料。語言學專家認為,祭司語言文字是解讀巴文化的一個重要入口。文字學專家認為,祭司文字極大可能是巴人文字並呈現了一個曆史過程。

我們堅信,隨著考古發掘和學術研究的不斷深入,巴人的神秘麵紗終將一層一層揭開,巴國的曆史麵貌終將一一真實展露。

然而,當下,正是還有諸多謎團懸而未決,這給我們帶來了無窮的想象和猜測。作為地方文化工作者,探究未知領域,我秉持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治學方法,不會天馬行空胡思亂想,也不會天南地北胡亂杜撰。

如何敘述巴國曆史,如何演繹巴國風雲,如何詮釋巴國精神,是我多年來在腦海裏縈繞的一個問題。以我個人對巴文化的研讀和理解,就有了以下這個故事。這個故事以真實的曆史事件為硬核,從故紙堆的文獻中查證,從鄉野間的傳說中認證,抵達曆史現場,還原曆史真相,展現巴人的神奇和傳奇,呈現巴國的神秘和隱秘。

當然,每一個故事都有一個良好的開端,正如每一部戲劇都有一個緩緩拉開的序幕。

咳咳,敲黑板,劃重點,這個故事開篇就是國王遇害。

國就是巴國的國,王就是巴王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