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家眾人都忙起來了, 研究新品種的陳三郎見天呆在偏院、籌劃開新店的青杏和曾小蓮白天外出找合適的店鋪晚上頭碰頭的完善計劃。
石頭雖然苦惱沒人陪自己了,但是家裏氣氛又恢複正常,他也高興起來, 每天讀書都更有精神了,一家四口每天精神百倍的為更好的生活一起努力。
最先有成果的是陳三郎。粗製紅糖製作起來確實沒什麼難度, 有了原料很快就有了成品, 但是, 也止步於粗製紅糖了。
沒有經驗老道的師傅指導,又沒有什麼祖傳的秘方, 陳三郎一開始做出來的紅糖雜質很多。
在青杏的點醒下多過濾了幾遍甘蔗汁,熬出來的紅糖雜質少了, 略微細膩了那麼些, 但是到底比不上唐、麥兩家的。
而且,有一個很關鍵的問題, 那就是製糖過程消耗過多, 出糖量遠不如陳三郎的預測。
這天晚上邊吃飯,陳三郎邊長籲短歎,“還是不行啊,這樣算下來,成本不低啊。”
“慢慢來吧,以後做多了經驗足一些了應該就能提高產量了。”青杏安慰陳三郎。
哎, 以前她是看過不少博主拍製作紅糖的視頻,但是那些博主一個個主題都是什麼古法製糖法。主題高端, 形式卻簡單,基本都是把甘蔗榨汁然後熬,古法古法,真沒提到過啥真正有用的提高出糖量的法子。
“爹, 你可以去請個師傅來給你指導一下嘛。”石頭見爹犯愁,給他出主意。
“嘿,我兒子可真聰明,還知道找師傅。”陳三郎驚喜的誇讚到,然後跟兒子解釋,“這個方法我當然考慮過,還到處去尋摸過一遍,但是,難啊!”
怕兒子不懂,陳三郎細細講解起來,“這做糖啊,跟其他那些什麼木工、鐵匠不同,掙得太多,技術就尤為重要。”
“那些小糖坊,例如咱家這種,都是自家人上,才能保證技術不被人偷學。大點的糖坊,例如咱們縣裏的唐家麥家,家大業大的,老爺少爺肯定不會去熬糖了。但是這種
都是買了下人培養,賣身契捏著呢。”
青杏了然,自家不也是買的人才讓去偏院幫忙嗎?像兩個堂哥,雖然住家裏、給家裏的鋪子幫忙,但是都十分自覺的不往偏院去,更是從沒提過要去偏院幫忙啥的。
“有沒有那種犯了事的大糖坊,那種人家的下人肯定要發賣嘛”青杏突發奇想。
“”陳三郎被逗樂了,“哪有那麼容易被抄家的。再說真有,不等咱們得到消息就被瓜分完了。除非離咱們近的,例如”陳三郎邊說邊衝女兒擠眉弄眼。
“好了,不說這些了。青杏一開始說的對,慢慢來吧,”曾小蓮見話題越來越奇怪,連忙出聲製止,同時瞪了陳三郎一眼,說的像啥樣,也太缺德了點吧。
“咳咳,吃飯吃飯。”陳三郎摸摸鼻子,心虛的轉移話題,“對了,你們那糖水鋪準備的咋樣了?”
“準備的差不多了,”說到這個青杏就興奮了,“鋪子已經買好了,爹,你幫我找點靠譜的人,那鋪子得大改大修呢。”
“行,這個簡單,我認識一個泥瓦匠,人挺靠譜的,明天我去跟他打招呼,讓他再找點人拉起支隊伍來。還有其他的嗎?”陳三郎追問,這段時間他沒顧得上閨女的事,沒成想這不聲不響的店鋪都買好了。
“有有有!”青杏忙不迭應到,“這兩天我跟娘改了改故事,又定了兩個故事大綱,爹你幫我們聯係一下茶樓吧。”
其他的例如研究店裏要賣的飲品點心、繼續完善故事,這種事,青杏和曾小蓮就能搞定,再有找說書先生也能通過牙行幫忙聯係,就不用麻煩陳三郎了。
“行,明天把稿子給我,那些茶樓肯定要先看看故事才行。”陳三郎點點頭。
吃兩口飯,陳三郎突然有了個主意,“你們想沒想過把青杏這些故事出書啊?”
青杏聽了愣住了,出書?這事她還真沒想過。
“這哪能出書。”曾小蓮搖頭。
“這咋就不能了,那些話本子,
你們不也買過?我看寫的還不如你們的。”陳三郎見媳婦閨女這麼不自信,不樂意了。
“你這是王婆賣瓜自賣自誇!”曾小蓮樂了,“那些書再差,也是讀書人寫的,還是有點東西的。”
曾小蓮不是瞎說,當今流行情啊愛啊的話本子,基本都是落破書生寫的,劇情啥的先不說,再怎麼的,酸詩還是不少的,話語也還算文縐縐。
這類話本子,讀者都是家裏有點小錢、略識幾個字的,閱讀起來倒沒有困難。
茶樓說書,情況就不一樣了,為了照顧更多客人,外加更引人入境,用語會更加白話。
這個情況就很符合青杏的狀況。文縐縐的她寫不出來;詩詞這些,她更是寫不出來。但是大白話的故事,那沒問題啊!
所以,一來是能力問題,二來也是受眾問題,青杏的寫的“話本子”,都跟市麵上賣的話本子不是一類風格,就算後來曾小蓮幫著改了改,也不過是主人公用詞更加文雅了些,使之更符合他們的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