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卷 第四十二章(2 / 2)

說完,盤腿而坐。綠綺放在她的腿間。她已經有好久都沒有碰過琴了。以前是為了自己的尊嚴,後來是為了什麼,連她自己也不太清楚了。

熟悉了一下琴的旋律,一首漢宮秋月從她的指尖緩緩流出。這首曲子的曆史並不長。原為崇明派琵琶曲,樂曲要表達的主題不是很具體。不少相關文章對此曲解題時都模糊地稱,此曲旨在喚起人們對受壓迫宮女不幸遭遇的同情,具有很深的藝術感染力。有的文章稱,此曲細致地刻畫了宮女麵對秋夜明月,內心無限惆悵,流露出對愛情的強烈渴望。

漢宮秋月是以王昭君為原型而作。葛洪的《京西雜記》中介紹了一則在後世廣為流傳的故事。宮廷畫師毛延壽因向王昭君索賄不成,就在王昭君的畫像上點了一顆痣,使王昭君的相貌顯得比較普通。由於宮女太多,漢元帝隻憑借畫師呈上的畫像上來選擇宮女。這樣一來,原本擁有驚人美貌的王昭君就淹沒在眾多的宮女裏了。此為野史,不足為信。

王昭君之所以自願遠嫁匈奴,是由於昭君入宮數歲,不得見禦,積悲”。與其在宮中過著冷清孤寂的生活,讓青春年華年複一年的老去,不如遠赴異域。所以聽說和親的機會後,王昭君果斷的毛遂自薦。然而,皇宮內的生活雖然孤寂,倒也平靜,匈奴所居之地是草原大漠,未來如何,誰也不知。

李白有詩雲:“漢家秦地月,流影照明妃;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杜甫顯然很同情王昭君,他寫下了“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的詩句。而做為政治家的王安石卻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個問題,他認為昭君出塞不是件壞事,寫詩雲,“漢恩自淺胡自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王昭君出塞時,是否充滿了悲怨情緒,後人已無法得知。無論如何,這對她來說是一個並不輕鬆的人生選擇。雖然這是一次政治婚姻,但王昭君的想法也許並不複雜。

後來昭君在匈奴生了兩個兒子。呼韓邪單於死後,他的兒子繼位,欲娶昭君。父死後,子可娶繼母,兄死後,弟可娶其嫂,這本是胡俗,在匈奴是很自然的事情。但昭君覺得難以接受,於是上書漢成帝求歸,成帝敕令其可以不尊漢習從胡俗,昭君後來隻好服從。

“皇後的琴技恐怕天下再無人能及了。”窗外漸漸變暗,“這把綠綺就放在皇後這裏吧,你與淺微一樣是愛琴之人。”禦淩琉輕輕歎氣。

薛蓉鳶眼裏的泛著淚花,原來他什麼都知道,原來自己不是在自作多情“多謝皇上。”

“皇後,朕曾經答應給你的,已經全部做到了。這一輩子朕就隻有你一個皇後。”禦淩琉目光一轉,落在鳶平靜的臉上。

“皇上的意思,臣妾明白。”她苦笑,她是他的妻子,她懂他,愛他。感情總是付出得多的人是輸家。

“皇後明白就好。”兩個人生前沒有在一起,死後同穴也算是了了自己的一樁心事吧。

“皇上天色很晚了,我已經叫廚房裏麵給你準備了一些食物。”薛蓉鳶淺笑著。

淺微,你可知道朕好想你啊。

皇上,淺微也好想你。

淺微,現在沒有人能把我們分開了。

第二天張海醒來時,發現禦淩琉已經沒有了氣息,他手裏握著一支玉簪,他記得那是白淺微留給禦淩琉的。

一曲琴殤舊景重逢,二情相悅寄情落紅,三生石前海誓山盟,四年五載與君共夢,六月別離人去樓空,七弦鳴動又有誰懂,八行詩書墨痕侵染九點淚,十載相敬情難同。

百語千言盡,萬千霓虹。百年已盡隨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