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章 第一章(1 / 2)

在整個越州境內,有條從版圖西南方橫穿而過的山脈,叫作岐山。

前朝有個大詩人騎馬路過此地時,寫下一首詩,詩中誇此山形如龍尾。因此,後來當地人也愛管這山叫“龍尾山”。可惜,岐山到底生得既不險也不秀,峰形平平無奇,山上也見不到什麼雲海仙草、懸泉飛瀑之類的奇異景觀,一直傳不出什麼大名氣。

到了整座岐山山脈的最南方,山勢便陡然一收,平緩下來。再有百來裏,就是隔壁青州界內了。

此處恰有條小河,從山裏一路蜿蜒著流淌到山外頭,附近居民們稱其為“清水河”。河水清澈甘甜,水草豐美,水流卷了山中的泥沙下來,淤積出一片沃野,哺育出了一方人。

人一多,阡陌交通、屋舍儼然,千百年來也就形成了一座城。

本朝建國之初,朝廷派來的第一任越州牧拿著地圖研究許多日,大筆一揮,把這從山下到青州境中間的一塊圈起來,命名為岐山縣。

岐山縣轄內,又分為了三個村,分別是:西山村,東山村,灘下村。

顧名思義,山西邊的一塊就是西山村,山東邊的一塊就是東山村。灘下村則是清水河下遊的那片平原區域,土地最為肥沃,村民也最為富庶,村子往北十來裏,就是岐山縣的縣城所在。

故事,就從這座小小的、緊挨著縣城的灘下村開始了。

灘下村的位置因為離山林相對遠,村子周圍都是平地,家家坐擁良田,戶與戶之間大多隔著有數畝的距離,屋舍沿清水河兩岸分布得很零散。

作為岐山縣三村中最富的一村,灘下村外頭是修了路的。一條能並行兩牛車的沙土路,一直通向縣城裏去。

路的起始處就是村口,立了塊刻著“灘下村”村名的石碑。碑旁邊一南一北有兩個矮土堆,後頭分別種著兩棵大榕樹。這兩棵榕樹也不知有多少年頭了,高逾數丈、擎蓋如傘,濃蔭下能容十數人歇腳,是村人們平日裏喝茶閑話的好去處。

今日六月初一,正是苦夏憋悶的時候,在這碧綠的樹蔭下待著的人,也就更多些。

老黃頭就是其中之一。

老黃頭,並不是說這人姓黃。灘下村本地主要兩個大姓,一個劉一個李,老黃頭是姓劉那一邊的。別人之所以這麼喊他,是因為他小時候生了一場病,從此須發都泛黃,到現在五十來歲了,還是黃。小時是小黃頭,老了就是老黃頭了。村裏人暗地裏都說,他當年是撞了黃仙了。

本朝國號趙,曆經三代國君,開國已有一百多載,許多年沒生什麼戰事,世道也算是安平。

於是到了老黃頭這把年紀,家裏人丁興旺,一堆重孫子都能滿地跑了。田裏活計自然排不到他頭上,但老黃頭偏偏身子骨還硬朗得很,每天除了喂喂雞沒啥別的事幹,是真閑得慌,就見天的端著水碗出來四處溜達。

天氣太熱,人畜都沒精神。老黃頭光著膀子叉著腿坐在樹底下,抄著把大蒲扇呼啦呼啦用力扇,仍是汗出如漿,直順著那老樹般幹瘦黑黃的皮膚往下淌,將腿裳都潤得濕哇哇的。

旁邊乘涼的村人們都在你一句我一句地閑嗑牙,聊最近村裏發生的那些大小事,雞毛蒜皮、東家長西家短,熱鬧得很。

老黃頭卻沒像往常那樣參與其中。他正眯著眼,望著村口方向的天空出神。

過了會兒,說話聲歇了歇,就有人注意到他,詫異問道:“哎老黃頭,往常數你最能嚷嚷,今兒咋不吭聲了?咋,又跟你家那口子吵嘴了?”

老黃頭不理他,還是看天。

那人就奇了,把屁股蹭過來,伸著腦袋順著他的目光看,想知道是什麼讓他看得這麼入神。

目之所及黃土烈日、草木農田,沒什麼不同的。

那人於是一臉莫名:“你到底瞅啥呢?”

老黃頭這才看了他一眼,瘦巴巴的臉上神情露出些凝重,說道:“天太熱了些。”

“這不廢話麼。”那人半天等來這麼一句,頓時無語:“能不熱嗎,我這汗都積到襠裏了。”

“你個糞瓜腦袋,你當我說什麼?”老黃頭沒好氣地罵道,又搖頭晃腦一會兒,才道:“恐有旱。”

那人登時驚了:“當真?”

“老頭子沒事騙你這蠢蛋作甚1老黃頭瞪他一眼,歎了口氣:“反正我看啊,不好。”

他倆說話的聲音不小,周圍的村人們全聽見了,頓時騷動起來。

這可是天大的事。

如今正是田裏青苗將抽穗的時候,秋收時能有收成幾何,就看這兩個月了。這時候要是天旱缺水,後果絕對是災難性的。欠收是必然,若是情形嚴重,絕收也未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