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在非浙籍黃埔生中,是少數受蔣介石寵信的佼佼者之一;成為一個受蘇俄教育又轉而反對蘇俄的人
鄧文儀,字雪冰,1906年11月22日生於湖南醴陵。他祖父是擺地攤的,父親是湖南醴陵的一家糖果雜貨店的店主。當他還是個小學生時,便深受他的校長王英兆的影響,王是保定軍事學校的畢業生,他使這個年輕的學生一頭栽入了遊俠劍客和盜匪的傳統小說與史詩之中。王先生每星期兩晚上要給學生們講《水滸》的故事,描述和分析書中的人物及其個性,他們的武藝、社會背景和“綠林好漢”的正義行為。於是,在校長的影響下,鄧和他的同學們逐漸地把《三國演義》、《七俠五義》、《七劍十三俠》、《薛仁貴征東》、《薛丁山平西》、《嶽飛傳》及《班超平中亞》等裏麵的人物視為自己的榜樣。
於是,小業主之子鄧文儀,與中國許多受武俠小說吸引的青少年一樣,懷著一種浪漫的決心長大。他決心做一個見義勇為、扶濟貧弱、救國救民、任勞任怨、不為財色所動的正人“君子”,一個現代的“遊俠”。他讀中學時所碰到的經濟困難更增強了他的這種決心。那時,他家沒錢支付他在校的食宿。鄧兩次得徒步跋涉60裏路回家,乞求父母給錢付費。但無論鄧如何痛哭流涕,他母親最終隻能湊起一塊錢來,於是他不得不學會賭博來攢夠錢供自己上學。這隻能加強他對“綠林好漢”們的敬仰和對小說裏拜把兄弟“殺富濟貧”的尊重。鄧由於受到他們的啟發,拒絕結婚,而且在中學畢業的前夕,進入程潛在廣州的軍事學校,“參加了革命”。
1924年初,即在他19歲那年,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一合作,民主革命運動開始高漲。當孫中山創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的消息傳到湖南,三汀八澤的許多青年紛紛報名投考,鄧文儀抱著“到外麵闖一闖”的想法也參加了考試。經在湖南初試後,又到上海、廣州通過複試,被正式錄取,同年5月入黃埔軍校第一期學生大隊第一步兵隊學習。入校後不久,他即結識了湖南籍同學賀衷寒、陳明仁等,後來還認識了陳賡。
黃埔軍校校長蔣介石篤信“有軍則有權”,視軍隊如生命。因此,黃埔軍校一開辦,他就千方麵計地利用職權培植個人勢力,不僅在教職員中網羅親信,而且還十分注意在學生中物色對象。他經常利用集體訓話、個別談話、走訪學生生活區、視察學習區等方式與學生接近,對中意的學生給予籠絡。鄧文儀就是在一次座談討論會上引起蔣介石注意的。
當時,黃埔軍校內部存在著革命的反革命兩種思想的勢力的鬥爭,圍繞一些原則問題,時常發生爭論。蔣介石表麵擺出一副超脫、公允的樣子,似乎對此毫不介意,但實際上對每個人表露出的思想和觀點十分留心。在一次關於國民革命前途的討論會上,鄧文儀認為,國民革命的前途就是建立一個國民黨一黨專政的三民主義國家。其他黨派隻有尊重這一現實才能存在,否則必將被曆史所淘汰。蔣介石覺得鄧文儀很有思想,會後便吩咐人將他叫到自己的辦公室,詳細詢問了他的年齡、籍貫、身世和經曆,並繼續向他提出幾個問題。鄧文儀第一次被蔣介石單獨召見,雖誠惶誠恐,但“廷對”卻頗洽“聖心”,從此受到蔣介石的垂青。
鄧文儀在軍校受訓的半年多時間裏,曾與第一隊的同學一起,作為孫中山的衛隊到韶關,後又參加了平定商團叛亂的戰鬥。11月,第一期學生畢業,蔣介石親自圈定鄧文儀留校,任他為第三期步兵科中尉區隊長。鄧文儀初入仕途,就受到蔣介石的青睞,是黃埔軍校一期的所謂蔣介石的“十三太保”之一,這成為他日後飛黃騰達、平步青雲的開端。在非浙江籍的黃埔學生中,鄧文儀是少有的受蔣介石寵信的佼佼者之一。
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逝世。蘇聯政府為紀念孫中山,同時也為了給中國革命培養幹部,在莫斯科遠東大學的基礎上成立了中山大學。當時,大革命正處於高潮時期,蘇聯在人們心中是一個很令人向往的地方,許多青年都希望能到蘇聯留學。鄧文儀得知這一消息後,也躍躍欲試。他覺得到蘇聯留學,一則可以開闊眼界,增長才識;二則可以避開戰場上的廝殺。在軍校畢業後,他曾率隊參加了第一次東征,在戰鬥中負了傷,想起那槍林彈雨的戰場,他就發怵。所以,鄧文儀未經軍校批準,便私自參加了留學考試,結果成績優良,居然在激烈的競爭中被錄取了。
鄧文儀喜憂參半,喜的是留學有望,憂的是軍校嚴禁第一、二期學生自願報考,違者將受到軍紀處罰。思前想後,他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敲開了軍校教育長王柏齡辦公室的門,向其據實稟報,希望這位教育長開恩批準。誰知王柏齡聽後大怒,斥責鄧文儀說:“你不能去,你必須服從軍校的命令。你擅自報考,違抗軍令,要深刻反省,等候處罰。”鄧文儀大失所望,感到事已如此,與其坐等處罰,使留蘇之行成為泡影,還不如到蔣介石校長那裏碰碰運氣。於是,他向王柏齡請了假,跑到前線去找蔣介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