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章 見孔北海(1 / 2)

李安帶領手下一路搜刮,五百多手下看壓著幾萬人的俘虜。這些俘虜不單是亂軍土匪,還有一大部分是流民,凡是李安看見的無家之人,都被李安拿下了。李安可不管這些人是什麼人,他心裏明白天下沒有無用之人,李安可是知道曹操就是征討青州之後,安置了幾十萬流民、亂軍起家的。青州百姓經過黃巾之亂,沒死的基本都是青壯年,都是好勞力、好兵源。

到達北海郡之後,李安就不想走了。他心裏早就謀劃好了,以後青州就是他起家的地方。北海相孔融,是當代大儒,讀書都讀到骨子裏了。可不是他們老孔家的後世子孫,家裏良田占了半個山東半島。孔融剛直耿介,一生傲岸,可是性好賓客,喜抨議時政的正直之人。李安現在的名聲應該得到孔融的善待。

到達北海郡治所劇縣附近,李安安置好屬下,帶著親衛去拜訪孔北海。親衛遞上名帖,門房就急忙去通告孔融。因為現在李安的名氣大的不得了,不說家喻戶曉,也能達到社會中層人士一大半都知道他。畢竟當下貧苦百姓更多的是關心自己的口糧,沒有精力關心其他,並且偏遠地方信息並不流暢。古代即使改朝換代幾十年,都有很多偏遠地區老百姓不知道呢。有時候一年都不接觸外人,收稅都是地主代收,所以才有古時候王權不下鄉的說法。李安的名氣可以說已經達到當時社會的頂峰了,做為北海相孔融家的門房,當然知道李安的大名。更不要說前幾天管家就告誡過看門的幾個人,近期殄虜將軍李安有可能過來拜訪。孔融根據李安行進的方向,判斷李安有可能路過北海郡。他可不知道,李安不是追殺黃巾餘匪為家報仇路過,而是想擇機占領青州不走了。按原有曆史進程,孔融也守不住北海,被袁譚擊敗,敗逃山東。後再朝為官,因觸怒曹操而被殺。李安也不是狠毒之人,孔融和他共處,或許還能逃過被殺的結局呢。所以說禍福相依,誰也不知道暫時的吃虧,是不是以後的福分呢。

孔融聽聞李安到來,急忙出來迎接。李安出現在世人麵前,一直是偉、光、正,一路的言談也是出口成章,言之有物,對儒學有著非常深刻的真知灼見。這樣的人是孔融最喜歡的人,恨不得早日相見,探討學問。古代知識傳播困難,交通也困難,孔融一年也遇不到幾個能和他平等論交的人。可以說孔融盼著李安來都望眼欲穿了,所以聽見李安終於來了,情不自禁差一點就光腳跑出來接他。

李安看見幾個仆人打扮的人,簇擁著一位瘦高青年從門內走出,知道應該是孔融了。急忙上前見禮,剛要抱拳鞠躬,就見孔融幾步過來伸手扶住李安,說道“致遠兄大才,天下誰人不知,和我見禮真是折殺我了,快快進院裏麵談”。

迎進了客廳,免不了一陣互相寒暄客氣,接著安排酒宴。等待酒宴上來之前,孔融就急不可耐的和李安探討起儒學經典,李安早就考慮過這個場景,提前就想好了要說什麼。這時候當然要說“論語”了,因為“論語”是孔融老祖宗的語錄嗎。要說對論語的理解,孔融做為孔子的第二十世孫,當世無出其右。但是李安可是攜帶以後二千年的儒學研究,要論對“論語”的解讀,真的不差孔融一點,而且還要超出不少。比如說:子曰“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這句話,一般理解就是:孔子說:“學習並且按時地去複習,不也很快樂嗎”。李安和孔融探討的時候卻是這樣解釋的,這句話的意思應該是:孔子說:“學習並且按著學到的去做,不是很快樂嗎”。這句話的“習"是練習,是去做,應該不是複習的意思。就這一點改變,就把孔子這句話的立意拔高了一個層次,誰的老祖宗說的話被後人解讀的高大上,誰不高興啊。這句話這麼一解讀,就有明朝大儒王陽明心學思想在裏麵了,學到了好的就要去做,這不就是知行合一嗎。孔子說這句話,到底什麼意思,誰也不知道,但是誰解讀的高大上,誰就是正確的,因為孔子是儒家聖人嗎,最好的解讀一定是孔子的原意。就這樣經過李安對“論語”的一係列從新解讀,孔融對李安是佩服的五體投地。甚至管家過來幾次稟告,酒宴已經擺好了,都被孔融置之不理。最後天黑了,侍女過來點燃油燈,孔融才反應過來,還沒讓李安吃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