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把小方帶進治療室,經過一番心理測量和人格測試,我確認,小方沒有任何心理疾病,不需要我們進行心理矯正和救助。那麼,她這方麵的毛病是怎麼養成的呢?其實我心裏已經比較清楚問題的原因。正在這個時候,外麵一陣喧囂,我開門一看,是我的助理和小方的父親正在爭執著什麼。
原來,小方的父親在女兒進入治療室以後,就打開煙盒抽出一支煙,坐在沙發上開始吞雲吐霧,而我們辦公室是禁止吸煙的。
第一次,助理上前製止了小方的父親,他也把煙掐滅了,但沒過一會兒,他不自覺地又拿出第二支煙。於是,助理隻能再次製止,可能是語言上有點過激,因此兩人起了摩擦。
見到我出來,小方的父親有點不好意思,訕訕地說:“瞧我,習慣了!”
那天我對小方的處理是:繼續給她治療,因為我明白,如果就這樣對她父親說她沒有病也不會得到信任。小方的問題實際上不在她自己,而是在這個說話不耐煩,把公眾場合規定置於腦後的父親。想想看,她平時就是這個樣子,又怎麼能約束到孩子呢?小方正是把父親的一舉一動都看在了眼裏並且照著學,才使自己成為了“問題孩子”。
“習慣”這兩個字,對於我們大家來說是再熟悉不過。然而,廣大的父母是否知道,成功的人都有一個共性——那就是基於良好習慣的日常行為規範。
本傑明·富蘭克林是美國曆史上最有影響力的偉人之一。作為科學家、作家、外交家、發明家、畫家、哲學家的富蘭克林博學多才,他自修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拉丁文,並引導美國走上獨立之路。富蘭克林的成功也是來自於他對習慣的運用。
富蘭克林在年輕時就發明了一種方法,他首先列出獲得成功必不可少的13個條件:節製、沉默、秩序、果斷、節儉、勤奮、誠懇、公正、中立、清潔、平靜、純潔和謙遜。然後,富蘭克林決心獲得這13種美德,並養成習慣,為此,他設計了一個成功記錄表,每一項美德占去一頁,畫好格子,每天晚上反省時若發現有未達到的地方,就用筆作個記號。
就是這樣,富蘭克林把這些美德化為自己的習慣,從而走向了成功。
富蘭克林在79歲時,把自己的一生記錄在了自傳當中,他花了整整15頁紙,特別總結了自己的一生,他認為,他的一切成功與幸福都得益於一件事情——那就是對習慣的控製。他在自傳中這樣寫道:我希望我的子孫後代效仿這種方式,有所受益。
事實正是如此,習慣對於一個人的影響是非常深遠的。英國著名哲學家培根說:“習慣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小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
習慣是影響女孩成長的重要因素,初中三年對於女孩一生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初中三年是女孩品質、個性、習慣定型的重要時期。在這個階段,形成好的習慣能使女孩獲得一生的成功與快樂。而形成壞的習慣則可以使女孩的一切努力變成徒勞,甚至毀掉孩子的一生。
有記者在采訪以優雅知性、儀態萬方著稱的台灣名模林誌玲的時候問:“為什麼你總是很優雅,從來沒有見過你生氣、失態的時候。”
林誌玲微笑著說:“從小,媽媽就教育我說,優雅的女人從不生氣。每次當我要生氣時,我都用那句話告誡自己,現在已經養成習慣了,無論遇到多麼糟糕的事,我都不會生氣。”
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父母今天如何教育女孩,明天女孩就會有怎樣的收獲。初中三年是女孩各種行為習慣日趨成熟的時候,會對她們今後的人生產生重大的影響。
現實中,有些家長隻重視女兒掌握了多少知識,考了多少分,而不管女兒是否養成了良好的生活和學習習慣,是否具備正確的價值觀和思維方式。隨著時間的推移,等壞習慣影響到了女兒的生活,再想改造已經來不及了。
習慣將伴隨女孩一生的成長,無論是學習還是生活,做人還是處世。家長用心教養,讓女孩在初中三年養成良好的習慣,會對女孩的未來增強有力的羽翼。因為習慣一旦形成,就會成為一種自然而然的事情,好的習慣自然而然就會讓女孩在將來擁有美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