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衣錦還鄉:對鳳陽鄉親的特殊照顧(2)(3 / 3)

朱元璋還以鳳陽作為皇子的教育基地,經常派自己的孩子們回老家體驗生活,憶苦思甜。早在吳元年(公元1367年)十月,他就令剛剛十三歲的世子朱標前往臨濠謁祀祖宗陵墓,“以知鞍馬之勤勞”,“衣食之艱難”,“風俗之美惡”,“吾創業之不易也”。

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十月,又命皇太子朱標和秦王、晉王、楚王、靖江王等王子“出遊中都,以講武事”。洪武九年二月,因秦王、晉王、燕王即將就藩,朱元璋命皇太子帶他們前往鳳陽,“觀祖宗肇基之地,俾知王業所由興”。十月,又詔秦王、晉王、燕王、吳王(後改封周王)、楚王、齊王練兵鳳陽。

洪武十一年(公元1378年)三月,詔秦王、晉王就藩,仍令燕王、周王、楚王“還駐鳳陽”。從此,“諸王之國,皆令詣辭皇陵而後行”,便成為“定例”。為了給皇子提供閱武練兵的場所,朱元璋於洪武十四年特命駙馬都尉黃琛在鳳陽獨山之前開設一個“廣三裏”的演武場,令諸王在這裏操練二三年或六七年,然後就藩。此後,在洪武十八年,遣湘王朱柏、魯王朱檀、澶王朱梓就藩,又命蜀王朱椿還駐鳳陽,“閱武中都”。

朱元璋還將鳳陽用作囚禁犯罪宗室的地方。朱元璋的從孫、朱文正之子朱守謙,因事被朱元璋廢為庶人,“使居鳳陽力田,冀其知稼穡艱難而思所以保富貴也”。由於這一先例,後來的明朝皇帝,都把犯罪的宗室遣送鳳陽囚禁。到明末,此處共關押過一百一十六批皇族。

由於以上種種設施,中都雖已罷廢,但這個經濟文化本不發達,交通也並非十分方便的鳳陽,仍然成為淮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大明政局中一個特殊而重要的城市,對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麵,一直有著重大影響。這一格局延續到明末,波及清代。

朱元璋對家鄉的特殊政策

如何複興鳳陽這塊“龍飛之鄉”,保護好這塊國家“根本重地”,讓家鄉的經濟發展得快一點,讓鄉親們生活得好一些,朱元璋沒少費腦筋。他為鳳陽提供了許多“特殊政策”。

第一條是大移民。

至正二十六年(公元1366年)四月那次回鄉,給朱元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深深為戰爭對家鄉的破壞而震驚,後來他和大臣們聊起此行的感受說:“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裏。

骨肉離散,生業蕩盡,此輩寧無怨嗟?”(《明太祖實錄》卷二十)當時史書也記載,“兩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蕭條”,“長淮南北,悉為丘墟”

(《元史》卷一八六,《張禎傳》),由於“民多逃亡,城野空虛”(《明太祖實錄》卷三十四),大片土地荒蕪,至洪武改元,鳳陽府已是“十年之間,耕桑之地變為草莽”(《明太祖實錄》卷五十一)。

在大明開國之際,鳳陽縣的本地居民僅有三千三百二十四戶(《中都誌·戶口》,引自陳梧桐《洪武大帝朱元璋傳》),不到一萬六千六百二十人。整個鳳陽府人口不超過十三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裏僅為五人。處處殘垣,村村寥落,這當然讓朱元璋心中十分不舒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