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3章 第3章(2 / 3)

林如海心中翻江倒海,六年前先太子逼宮的時候,雖然林如海已經到了江南,但是也知道京城是怎樣風聲鶴唳,血流成河。這才過去六年,難道又要來一次嗎?

但是林如海知道,黛玉的分析言之有理,也許朝堂動蕩已經近在咫尺。這些皇子皇孫,自小含著金湯匙出生,要什麼有什麼,卻為了一己之私爭鬥不休,你死我活。成則以成千上萬的性命做墊腳石,敗則血流成河為他們陪葬。他們憑什麼?

年輕時的林如海也是一腔抱負,一心為國為民,當時豪情萬丈,拋頭灑血在所不惜。可是現在呢?妻兒殞命,自己危在旦夕,女兒無依無靠。這就是自己想要的抱負嗎?憑什麼都是人,他司徒家的人就可以這樣糟蹋人命。

林如海閉了眼睛,不敢深想。這麼多年,根深蒂固的士族所謂抱負、所謂綱常,那些原本以為堅不可摧的三觀正在崩塌。

見父親神色變幻,像是自己在跟自己交戰,黛玉便安靜的坐在一旁,沒有插話。

良久,林如海才道:“為父也不大清楚京城的情況,正如玉兒所言,義忠千歲做出逼宮之事後,皇上對許多舊臣失了信任。為父得到的信息也有所限製了。”林如海苦笑。這也是為何林如海早就查到了私鹽案的背後陰私,卻遲遲動不了甄應嘉的原因。

林如海並不是莽撞之人,知道在隆華帝對自己的信任不複從前的前提下,如果沒有拿到十足的證據一次性搬到甄皇後和榮親王;自己貿然將折子遞入京城,不但打草驚蛇,還會白白搭上性命。疏不間親,人家隆華帝和榮親王畢竟是父子。

誰知自己殫精竭慮周旋六年,終於將人證物證都搜集到了,終究走漏消息,讓甄應嘉先一步將吳海良滅口,又功虧一簣。

黛玉道:“可惜我在京城不大出門,也沒先生教導我,幫不上父親。不過父親,若是榮親王當真逼宮,父親就算將我送入榮國府,又能保我周全嗎?所以咱們的當務之急,一是提醒皇上當心;二是尋訪名醫,養好父親的身子。榮國府我是不會再回去的,父親打發璉二哥回去吧。”

林如海隻聽黛玉前半段的話就怒了,黛玉在京城一不出門,二不上學,當初賈母寫信來說好生教導黛玉的話,竟是全沒兌現。這還是在自己活著的時候,如果自己真的將黛玉托付給榮國府,又鬥敗了丟了性命,以後榮國府怎會善待黛玉?

林如海越想越覺得後怕,反倒激起了一股求生意誌:“好,眼下的事我們從長計議,玉兒旅途勞頓,午膳之後先去歇息,等養好了精神我們慢慢商量。”

黛玉應是:“父親也要保重身子,江南局勢既然這樣凶險,也不知揚州城內的名醫有多少得了別人的好處,信不得。父親調理身子,郎中的來曆也要查清楚。還有一件事,我這些年在榮國府衣食無缺,但也另受了一些委屈,父親若是要問,切不能因這些已經過去的事生氣傷身子。再說,這些事也磨煉了我,讓我瞧許多事更清楚了些。”

林如海點了點頭,叫人去傳紫鵑和雪雁來,又另命信得過的丫鬟先服侍黛玉歇息。

黛玉身子不好,確然也累了,便回房暫歇,並不擔心紫鵑和雪雁美化榮國府。

前世回南探父,黛玉因怕林如海擔心自己,不能安心養病,特地囑咐過紫鵑和雪雁不許說自己在榮國府受的委屈。以至於林如海問起的時候,見女兒自己和女兒的貼身丫鬟都說黛玉在榮國府過得極好,老太太極寵,林如海便信以為真。這一世黛玉沒交代這些話,兩個丫鬟必然會直言。如此,父親定舍不得再送自己去榮國府。

果然林如海問了兩個丫頭這些年,黛玉在榮國府的處境,令兩個丫鬟不可隱瞞。

雪雁是林家的家生子,因聰明伶俐,自幼選在黛玉身邊。進了榮國府之後,雪雁更是處處受人打壓,幸而她審時度勢,在姑娘身邊都退了一射之地,處處以紫鵑為先,拚命降低存在感,才沒叫人尋著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