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的基本屬性
黃金是一種稀有的貴金屬。黃金的密度大、質地柔軟,化學穩定性極高,在堿及各種酸中都極其穩定,在空氣中不被氧化,也不變色。
黃金的高穩定性、可靠性、其他金屬無法替代的良好的物理及化學屬性,以及本身的稀缺性帶來的高價值性,使得黃金有著特殊而廣泛的用途。黃金的用途主要包括:首飾製作(這是黃金最主要的用途)、電子工業、航空航天工業、醫藥行業、建築裝飾、化學工業、製造業和新材料研究等,隨著科技的進步,黃金的用途會越來越廣泛。
由於黃金在自然界中十分稀少、分布不均勻,且金礦往往品味很低、開采困難,因此黃金的產量一直很低,即使在開采冶煉技術十分發達的當今年代,黃金的年產量也就在2500噸左右,目前全世界曆經數千年開采出來的黃金存量大約為12萬噸。作為稀缺的資源,黃金良好的性能、高昂的開采成本,使得黃金十分昂貴。
黃金自古以來一直都被世界各國當做貨幣使用,使得黃金具有貨幣和商品的雙重職能。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全世界金融市場的進一步改革,黃金的貨幣功能逐漸減弱,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對自身的儲備資產進行了調整,減少了黃金持有量。目前,黃金已經基本上不作為直接購買和支付的手段,但是在世界經濟中,它仍然是比任何紙幣更具有儲藏價值的一種儲備手段,對於保證國家經濟安全、規避金融風險,它是任何其他物品無法替代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黃金在家庭理財中也將占有越來越重要的位置,將成為家庭資產配置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黃金的貨幣屬性
馬克思有句名言:金銀天然不是貨幣,但貨幣天然是金銀。數千年前,黃金就在全世界部分國家(包括中國)被當做貨幣使用,而黃金真正成為世界貨幣,是在18世紀實行金本位製以後(英國1717年在全世界率先實行了金本位製)。金本位製是指黃金既可以作為國內支付手段,用於流通結算;又可以用做國際結算手段,清償國際間的債務。金本位製是黃金貨幣屬性表現的高峰,世界主要國家實行金本位製的時間長達200多年,短的也有數十年(不包括中國,中國從沒有實行金本位製)。金本位製對推動世界經濟和貿易的發展起到過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世界經濟的發展,對貨幣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黃金資源的稀缺性使得其不能滿足社會對貨幣的需求。因此,到了20世紀初期,各國不得不放棄金本位製。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前,1944年7月聯合國在美國的布雷頓森林召開了國際貨幣金融會議,會議通過了建立新的國際貨幣體係的決議,該決議通常稱為“布雷頓森林體係”,其核心內容是“雙掛鉤體係”,即美元和黃金掛鉤(一盎司黃金兌35美元),各國貨幣與美元掛鉤(美國政府承擔各國政府和中央銀行以35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的義務)。該貨幣體係在“二戰”後對世界經濟的重建和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於此後美國的國際貿易收支持續逆差,造成了黃金儲備的大量流失,到了20世紀70年代初,美國政府已經無力維持“布雷頓森林體係”,並於1971年8月宣布停止外國政府和中央銀行用美元向美國兌換黃金,至此“布雷頓森林體係”終結。1976年,國際貨幣基金組織通過了《牙買加協議》,其主要內容包括:廢除黃金官價;各國可以自由選擇彙率製度,但是不得與黃金掛鉤;會員國之間取消了以黃金清算債券債務的義務;用特別提款權取代黃金作為儲備資產。1978年4月,上述協議的第二次修訂案正式生效,至此完成了黃金的非貨幣化。
雖然黃金現在已經退出了貨幣流通領域,但是黃金依然具有一定的貨幣屬性。隨著世界貨幣製度的動蕩和世界性通貨膨脹的日益變化,黃金的世界貨幣職能和儲藏手段職能依然發揮著作用,許多國家的中央銀行仍然通過增加黃金儲備來增強其金融實力,而個人和家庭也通過儲備黃金的方式來增強家庭財務的安全性,黃金在人們心中依然是“硬通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