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生活在商品社會裏,每天的生活都離不開錢。那麼錢從哪裏來呢?常言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君子愛財,更當治之有道。這裏說的“取”,就是賺錢;這裏說的“治”,就是理財。同樣,在現代社會中,一個人要想有錢,無非通過兩個途徑:上班賺錢,下班理財。在本書中,我將為你揭示理財的秘密。
什麼是理財?
理財是人們為了實現自己的生活目標,合理管理自身財務資源的一個過程,是貫徹人們一生的過程。講得通俗點,理財就是以“管錢”為中心,通過抓好“攢錢、生錢、護錢”三個環節,管好你現在和未來的現金流,讓你的資產在保值的基礎上實現穩步、持續地增值,讓你的兜裏什麼時候都有錢花,最終的目的是實現財務自由,讓你的生活幸福和美好。
用一種形象的說法解釋:你的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財就是開源節流,管好你家的水庫。
你的收入是河流,財富是水庫,花出去的錢就是流出去的水,理財就是開源節流,管好你家的水庫。
為什麼要理財?
【一】從兩個理財的故事說起
先講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連戰家族的理財故事。連戰先生的祖籍是福建漳州,祖上於明末清初遷到台灣的台南,世代以經商為生。雖說其祖上一直是台灣的名門望族,但真正使連家達到“富甲一方”的興旺程度,還應歸功於連戰的父親連震東和連戰這兩代人。經過兩代人的努力,連家的財產總值約達300億元新台幣。他們父子並不是依靠經商做買賣發家的,而是憑借科學地理財而取得成功。
說起連家的理財,不得不說到連戰的母親趙蘭坤。趙蘭坤出身於沈陽的名門世家,畢業於北平燕京大學。由於連戰的父親連震東公務繁忙,幾乎沒有時間過問家裏的理財事務,因此趙蘭坤便理所當然地成為連家的當家人。她不像一般的富人那樣隻會把錢存入銀行,而是積極地進行理財。“台北中小企業銀行”董事長陳逢源與連震東是台南老鄉,私交甚好,因此趙蘭坤便大膽地購買了“北企”的原始股,並擔任了“北企”的董事。趙蘭坤又在“彰化銀行”董事長張聘山的引見下,購買了“彰化銀行”的股票。此後,又陸續購買了華南銀行、國泰人壽等20多種股票,這些股票為連家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由於連家持有金融公司的股票,獲得貸款比較方便。在進行股票投資的同時,趙蘭坤向“彰化銀行”貸款,開始積極涉足台北的房地產業。她陸續在台北購買了大量的房地產,並“隻租不賣”持續投資,使連家的資產不斷增值。據台灣有關資料記載,登記在連戰名下有6塊土地,約合20250坪。據台灣有關部門估值,2萬餘坪的土地,按照台灣當前的市價計算,價值約200億元新台幣。
連戰曾透露他們家的理財方式是“無為而治”,也就是買進之後長期持有。40多年前,他家把所有的家產投資於股票和房地產,並耐心等待40多年,在這期間很少買賣。他家長期投資的平均收益率達到每年20%以上。在不考慮複利因素的情況下,連家的資產以5年漲一倍的速度持續增長,從而創造了“富甲一方”的神話。
也許有人會質疑,連戰家族40多年前就很有錢。這也許是事實。不過需要強調的是,40多年前連家雖然已經頗負名望,但是當年在台灣比他家有錢的家族多得很。而40多年後的今天,在台灣財富勝過連戰家族的,可以說少之又少。這一切都應歸功於連家40多年前就具備了正確的理財方式,財產大多以股票、房地產的形式進行投資。
再給大家講一個不注重理財的故事。
胡適先生是著名學者、教育家、外交家。胡適的一生始終處於社會的上層。在他步入中年之前,一直收入豐厚。1917年,27歲的胡適留學回國,在北京大學任教授,月薪280銀元。那時候一銀元相當於現在60多元人民幣,月薪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18200元。除了薪水,他還有版稅和稿酬。1931年,胡適從上海回北大,任文學院院長,月薪600銀元。那時他的著作更多,版稅、稿酬更加豐厚。據估算,每月收入1500銀元。那時一銀元約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60多元,月薪相當於現在的人民幣97500元,年收入達到現在的人民幣100多萬元。他家住房十分寬敞,雇有6個傭人,生活富裕。但是由於胡適樂善好施、樂於助人,同時又不注重理財,經常吃幹花淨,長期沒有積蓄。因此,在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也就是胡適步入中年以後,他的經濟生活開始走向拮據,終其一生。
抗日戰爭期間,胡適任國民政府駐美大使,月薪540美元。由於他剛到美國就生了一場大病,花費了將近4000美元,這筆錢幾乎全部依靠借債。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胡適擔任北大校長。一次,請前來拜訪的學生吃飯,飯桌上僅有一小砂鍋湯菜、一小碗米飯和兩個饅頭。1958年,胡適在中國台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每月收入台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