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6(1 / 2)

【怎樣戰勝騎兵】

自古以來,騎兵都是最具威力的兵種之一,在馬的幫助下,原本柔弱的步兵成為了具有高度的突擊性和機動性的部隊,而不幸的是,在中國曆史上,除了少數幾個王朝外,其軍事力量都是以步兵為主的。這就使得他們在麵對騎兵時吃了大虧。

但騎兵並不是不可戰勝的,事實證明,古羅馬的重步兵是可以用長矛陣克製騎兵的,可是中國人向來沒有穿幾十公斤盔甲的習慣,而且當時並沒有中西交流製度。中國人有中國人的辦法,他們不斷研究著以步兵製騎兵的方法,其中的成功者之一是諸葛亮。

在他統治下的蜀軍,是曹操軍團的噩夢。

他發明了若幹武器來克製騎兵,首先是絆馬釘,這個玩意兒設計獨特,不管你怎麼扔到地上,總有一麵鐵釘朝上。打仗前就灑在騎兵即將衝擊的地帶,騎兵到來時,馬蹄就會被紮爛。其使用方法類似今天修自行車的小販在路上灑圖釘。當然,唯一的區別在於,馬被紮後,是不會有人幫你補的。

第二招是大車,諸葛亮的軍隊都配備有木車,當發現騎兵時,就將木車擋在步兵前麵,用來阻擋騎兵衝擊,也算是木械化部隊了。

最狠的是第三招,也是諸葛亮最神奇的發明,連弩,這絕對是當年的機關槍,據史料記載,這種連弩是一擊十發,殺傷力極大,所以當年的魏軍騎兵很畏懼與蜀軍交鋒。

但這種方法操作性太強,而且不適合進攻,所以使用的範圍並不大。

到了宋朝,在與西夏和遼的戰鬥中,由於步兵長期打不過騎兵,為改變這種被動局麵,不知是哪位天才一拍腦袋,想出了以幾千名步兵組成大方陣,還取了個學名,所謂“以步製騎”。

上陣交鋒,其結果是,打也打不了,跑也跑不掉。直到天才將領嶽飛出現並組建了專業騎兵嶽家軍後,中原政權才算是揚眉吐氣了一把。抵禦住了金國騎兵的攻擊。

到了元朝,以騎兵起家的蒙古軍把騎兵戰術發展到了極致,並依仗這一戰術橫掃天下。他們驕傲的認為,隻要自己有馬,就不用擔心自己的統治被推翻。

然而就在蒙古騎兵威風凜凜的在官道上呼嘯而過,兩邊的南人百姓隻能俯首躲避時,那些低垂下的頭所思考的並不隻是往哪裏躲避,他們中間的很多人都堅信,一定有辦法打敗這些騎兵,一定有辦法的。

其實方法很簡單,隻是實行起來很困難。

【衝擊!騎兵對騎兵】

綜觀曆史上強盛的中原王朝,都有一支強悍的騎兵部隊,而此時的明朝也是一樣,徐達和常遇春都是非常厲害的騎兵將領。他們對騎兵調配自如,選擇突破方向準確,對騎兵的使用已到了得心應手的地步。

在被元朝統治的九十餘年裏,中原的人們不斷向他們的敵人——蒙古騎兵學習著使用騎兵以及戰勝騎兵的戰術。

在漫長的積累和等待後,拿起武器反抗的人們終於走到幕前,和他們的騎兵老師蒙古軍隊決戰。而徐達和常遇春正是其中最為優秀的代表。

現在,他們正麵對著蒙古軍隊最勇猛的將領王保保。

洪武元年(1368)十二月一日,徐達率領明軍騎兵抵達太原城下,與回師救援的王保保軍對峙於太原城外。但由於兵力不如王保保,徐達始終沒有發動進攻,王保保不知對方葫蘆裏賣的什麼藥,自己及時趕到,徐達跑來偷襲太原的目的沒有得逞,但他居然不打也不撤,實在無法理解,於是他一時間也不敢動彈。

十二月四日,常遇春經過三天的觀察和思考,對徐達說出了自己的意見:“我軍步兵未到達,如果隻以現在這些騎兵與敵人對攻,隻會增加自己的傷亡,不如選擇深夜偷襲敵營。”(我騎兵雖集,步卒未至,驟戰必多殺傷,夜劫之可得誌)

這個意見毫無疑問是正確的,常遇春實在是一代名將,眼光獨到,判斷準確。似乎是天助徐達,就在這個時候,太原守將豁鼻馬派使者投降,並表示願意充當內應(這應該算是個蒙奸)。

一切都預備好了,馬已喂好,刀已磨亮,隻等晚上動手了。

當天晚上,王保保沒有睡覺(算他運氣好),這個愛學習的人,此刻正坐於軍營之中秉燭夜讀兵書,突然聽見外麵喊聲大作,他心知不妙,當機立斷,毅然決定逃跑,逃跑時頗為狼狽,光著一隻腳跑出大營,匆忙騎上一匹馬,就飛奔出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