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61(1 / 2)

【丞相是怎樣煉成的】

很多朋友會問,了解史實不是已經很有趣了嗎,為什麼還要說這些曆史本質類的東西呢,我們有必要讓大家知道這樣做的好處。

大家知道,史實豐富多彩,寫起來也有很大的發揮空間,讀起來也更有趣,而所謂的曆史內涵和規律卻相當的枯燥。但請大家注意,掌握這些內涵和規律卻可以讓你擁有想象不到的能力。

相信很多人對諸葛亮和劉伯溫這兩個智慧化身非常崇拜,他們往往能夠預見到事情的發展方向,即使住在農村裏,一年進不了幾次城,也能夠知道天下大勢,並能夠準確預測未來的走向,如諸葛亮之於隆中對,劉伯溫之於安豐之戰,他們為什麼能夠知道未來發生的事情呢。

這正是因為他們沒有滿足於看到事情的表麵,而是深刻的理解了其內在的發展規律。我們知道,最讓人畏懼的就是未知,如果人人都知道自己的未來,他們就不會再害怕,但在時間機器沒有發明之前,我們還是隻能向諸葛亮和劉伯溫同誌學習,比如當我們知道了地主怎樣煉成的規律後,下次當你看到史書上的某位農民領袖起義,你不需要再往下看,也能對他的將來作出判斷,隻要這人沒有在起義過程中被人幹掉,你就能肯定,下一個王朝中必然多了一個地主。這就是規律的力量。當你掌握了那些旁人不知道的規律和內涵時,你就掌握了打開未來的鑰匙!

我之所以和大家一起去探討這些曆史規律,其實不僅是要告訴大家這些帝王將相的成長之路,更重要的是,我希望通過這樣的探討,我們的每一個人都能走上劉伯溫、諸葛亮之路。

我堅信,這是很有可能的。

我們就此開始吧,還是用我們自己的方式,這次我們的主角還是張三,他剛剛當完了地主,這次我們仍然用他當主角,但在丞相這一篇中,他不能直接當丞相,而是要先當村長。

張三當上了某村的村長,他就要開始管理,每天他會從村東頭逛到村西頭,看甲家的門有沒鎖好,乙家的兩口子有沒有吵架,村子不大,一天可以逛兩三趟,完事後回家睡覺,這就是村長的管理生活。

不久,張三當上了鄉長,鄉很大,他要逛一天才能走一圈,於是他開始兩天逛一趟,把工作交給村長負責。

由於工作出色,張三當上了知縣,他每天再也不能去逛了,他全部的時間要用來批示鄉長們報告,並完全信任他們。

之後張三不斷升官,從知府到布政史,再到丞相,全國都歸他管(我們假設沒有皇帝),這下子張三就忙了,他連看奏章的時間都沒有,每天見無數的人,忙到晚上還沒完,各個部門的頭頭腦腦都要找他,而他一個人要對這些部門的提議作出決斷,他實在太累了,於是他找了一個人幫他的忙,並把自己的權力分一部分給他。

大概情況就是這樣,張三的位置就類似皇帝,他找來幫忙的那個人就是現實中的丞相。

由於全國事情太多,而皇帝的精力有限,所以他不得不找一個人來,把一部分權力交給他。

相信大家已經理解了丞相的由來,這個故事雖然簡單,但卻包含了政治學上一個非常深刻的理論——分權製衡理論。

曆來的皇帝不乏英明之人,他們並不比朱元璋差,卻都使用了丞相製度,作為皇帝專製的封建社會,皇帝是並不願意將自己的權利交出去的,因為一旦將權力分給別人,自己就有被製約的危險。但皇權的無限擴大性與皇帝的精力有限性的矛盾,必然導致丞相製度的產生。

說到底,丞相確實是一個討人厭的家夥,他不斷的給皇帝提意見,並且還能反駁皇帝,作為皇帝是不會喜歡這個家夥的,他認為,這個人隻不過是自己招來幹活的一個打工仔,自己給了他工作,給了他權力,但這個人卻什麼都要管。

他不但要管國家大事,還要管自己的私事。想修個房子他要管,說是費錢,想出去玩他要管,說是勞民。甚至有些過分的家夥,連自己吃飯休息睡老婆,他也要管,不但要管,還振振有詞,美其名曰“為了陛下身體著想”,臉上還經常是一副欠揍的表情,好像自己總是欠他二百塊錢似的。

到底誰是老板,誰是打工的?

問題在於,你還不能發脾氣,那些士大夫們都看著呢,你要接受他的意見,態度還要好。如果你忍不住罵了他,甚至於處罰了他。那麻煩就來了,道理總是在丞相一邊,史書上會記載他敢於直言,而你就很不幸的背上了不納諫的惡名。下麵那些官員也會站在他的一邊,並用崇拜的眼神看著他。

那些丞相們心裏也清楚著呢,所以幹這些事的時候往往是前仆後繼,好像巴不得你打他一頓才好。

唉,這些討厭的家夥。

因為這些原因,皇帝是並不喜歡那些丞相的,他們都像朱元璋一樣,十分想把這個職位取消,但問題在於,如果取消了這個職位,所有的事情就要自己幹了。可是辛苦當上皇帝並不隻是為了幹活的,他們還要享受生活,自己並不是鐵人三項賽的選手,沒有那麼強的精力。所以這個職位一直保留了下來,直到朱元璋幹皇帝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