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動機】
在藍玉案中朱元璋揮動屠刀,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其實大家也可以想到,殺掉一個小小的藍玉何必要牽連這麼多的人,而且藍玉並不是胡惟庸,他的同黨並不多。朱元璋卻不斷的把很多無辜的人當作藍玉的同黨殺掉。這就值得我們細細分析了,朱元璋行為的背後到底隱藏著什麼目的?
我們的偵探又該上場了,前麵說過,很多看上去不相幹的事情,其實是有著緊密的聯係的。在那枯燥的曆史資料裏麵往往隱藏著事實的真相,隻等著你去發掘,在藍玉案中也是如此,答案可能就在那紛繁複雜的曆史事件中,各位偵探開始自己的偵查吧。
我先說一下自己的思路吧,藍玉案件發生的時間是在洪武二十六年二月,我們以此為線索,看看在這一年的前後出現過什麼事件呢?這些事件應該對藍玉案的處理有著深遠的影響。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查找和分析後,我找到了自己的答案。
史載:洪武二十五年四月,太子朱標病亡,其子朱允炆繼太子位。
如果聯係起來仔細思考一下,朱元璋的行為也就不難理解了。朱標是朱元璋的長子,但並非嫡子(其母為庶母),而朱元璋卻早早的將他立為太子,可見他對朱標是很滿意的。朱元璋對朱標的深厚感情使得他在朱標死後選擇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繼承皇位。
這個選擇應該說也是不錯的,從後來的情況來看,朱允炆也是個很好的繼承人。但問題在於,朱允炆太小了,他不像自己的父親,經曆過開國時期艱苦的考驗,也沒有駕馭群臣的手段。
藍玉這一批開國功臣,文韜武略,能謀善斷,隻有朱元璋能夠控製他們,朱標也還算有點威信,用俗話說就是還勉強能壓得住陣,但朱允炆就完全沒辦法了。自己辛苦打下的江山,豈能拱手讓人,良弓走狗之類的要先清理幹淨,這樣才能保證朱允炆的皇位。
現代的史書對朱元璋殺功臣的動機目的也基本持上述觀點,但我們不能人雲亦雲,我們應該通過對史料的聯係分析,得出自己的結論,這才是科學的曆史觀。
朱元璋殺掉了那些能幹的大臣,但他還要考慮到,必須有人去保衛國家,而那些未經曆過戰爭考驗的書呆子是不能完成這一使命的。朱元璋完美的解決了這一矛盾(至少他自己這樣認為),他把自己的幾個兒子分封到了各地,這些人曆史上稱為藩王,允許他們擁有軍隊。
我們不得不佩服朱元璋,他也想到了這幾個藩王有可能會造反,於是他創造了一整套製度來製衡各藩王的權力,這一製度我們將在後麵詳細介紹。應該說他所製定的藩王製衡體係相當完善,但並不完美。再仔細的人也會有疏漏,朱元璋也不例外,他的這個體係有一個微小的漏洞,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漏洞雖小,卻是致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