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118(1 / 1)

第三十章 離勝利隻差一步

所謂屋漏偏逢連夜雨,破鼓總有萬人捶,在這全軍敗退之時,偏偏朱棣的另一個克星平安又率部趕到,與盛庸合兵一處,追著朱棣跑,一生幾乎從未打過敗仗的朱棣就這樣敗在了一個無名小卒的手上。

東昌之戰成就了盛庸的名聲,他不畏強敵,敢於憑借自己的勇氣和意誌挑戰當時最優秀的將領朱棣,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他打破了朱棣不可戰勝的神話。而朱棣也終於領教了這個無名小卒的厲害,此戰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大部被殲滅,元氣大傷。

所謂戰場之上刀劍無眼,沒有人是絕對安全的,即使是勝利的一方統帥盛庸也有被北軍箭弩擊中的危險,說來十分滑稽,雖然此戰中盛庸大量使用了火器和弓弩,並幾乎全殲了朱棣的北軍,在這場戰役中,最安全的人卻是敗軍主帥朱棣,無論南軍士兵多麼勇猛,那些火器弓弩都不敢朝朱棣身上招呼,這也是為什麼朱棣在亂軍之中得以幸免的主要原因。

這一罕見現象的締造者正是朱棣的死對頭朱允炆,正是他的那道不能傷害朱棣性命的旨意使得朱棣數次死裏逃生。而那些打仗的士兵們並不是傻瓜,他們十分了解其中的利害關係。

朱棣和朱允炆是叔侄倆,雖然現在刀兵相見,屬於敵我矛盾,但萬一哪天兩人決定不打了,來一場認親大會,再來個和解,轉化為了人民內部矛盾,那可就大大的不妙了。朱棣沒準還能當個王爺,閑來無事的時候寫本回憶錄,記憶起某年某月某日,某某人在某場戰役中砍我一刀或者射我一箭,雖然那時朱棣可能仕途上並不得意,但要整個把小兵還是很容易的。

正是出於士兵們的這種考慮,朱棣才得以在亂軍之中得以幸免,朱允炆的這道指令最厲害的地方並不在於所謂不得傷害朱棣的命令本身,而是在於無數的南軍的將領和士兵們從此命令中看到了兩人和解的可能性,麵前的這個敵人將來有一天甚至可能會成為自己的主人,所以動手殺朱棣這種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實在是沒有多少人會去做的。

朱允炆實在是一個不合格的政治家,在打仗之前,他很體貼的給自己的敵人穿上了一件厚厚的防彈衣,然後鼓勵對方向自己進攻,如此作戰,豈有不敗之理!

天與不取,反受其咎啊。

穿著防彈衣的朱棣回到了北平,雖然他本人在戰役中並沒有吃多大虧,但他苦心經營的北軍精銳部隊幾乎被全殲,這才是他最大的損失。此時的北軍也終於明白,他們並不是百戰百勝,縱橫天下的,自己的對手南軍也有著很強的實力,而東昌決戰的失利使得他們的士氣降到了最低點。

情緒低落的朱棣照常去找自己的謀士道衍商量應對之策,但這一次他不再是和和氣氣,禮遇有加了。他看著自己眼前的這個和尚,氣不打一處來。如果不是這個和尚,自己也不會毅然決然地走上這條不歸之路。現在說什麼也晚了,隻好問問這個和尚下一步該怎麼辦?

道衍卻沒有朱棣那樣焦急的心態,對他而言,遊戲才剛剛開始。

他不緊不慢的告訴朱棣,現在已經不能回頭了,最緊要的事情應該是立刻整頓士氣,為下一次的戰役做好準備。

北軍剛遇大敗,要恢複士氣又談何容易?但道衍似乎總是有辦法的,他為朱棣提供了一個可以用來做感情文章的人——張玉。

張玉被稱為朱棣手下第一大將,有著很高的威信,朱棣本也對他的死去痛惜不已,便順水推舟,為張玉舉行了隆重的葬禮,並命令所有部下都要參加。由於張玉是死於亂軍之中,估計是沒有屍首的,所以遺體告別儀式也沒法搞,但朱棣還是下足了功夫,他親自為張玉寫悼文,並當著眾人的麵脫下了衣服燒掉以示哀悼,雖然根據其財富估計,他的衣服很多,但這一舉動卻打動了在場的很多人,他們紛紛流下眼淚,表示願意繼續作戰,為張玉複仇。

朱棣用他精彩的表演告訴了我們一個真理:死人往往比活人更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