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點】
解縉,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出生,江西吉安府人,自幼聰明好學,被同鄉之人稱為才子,大家都認為他將來一定能出人頭地。他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他一舉考中了進士,由於在家鄉時他的名聲已經很大,甚至傳到了京城,所以朱元璋對他也十分重視,百忙之中還抽空接見了他。朱元璋的這一舉動讓所有的人都認為,一顆政治新星即將升起。
當時正是政治形勢錯綜複雜之時,胡維庸已經案發,法司各級官員不斷逮捕大臣,很多今天同朝為臣的人第二天就不見了蹤影,真可謂腥風血雨,變化莫測,在這樣的環境下,很多大臣成了逍遙派,遇事睜隻眼閉隻眼,隻求能活到退休。
但解縉注定是個出人意料的人,在這種朝不保夕的惡劣政治環境中,他沒有退卻,畏縮,而是表現出了一個知識分子的骨氣和勇敢。
他勇敢的向朱元璋本人上書,針砭時弊,斥責不必要的殺戮,並呈上了一篇很有名的文章《太平十策》,在此文中,他詳細概述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和治國理念,為朱元璋勾畫了一幅太平天下的圖畫,並對目前的一些政治製度提出了意見和批評。
朱元璋的性格我們之前已經介紹過,你不去惹他,他都會來找你麻煩,可是這位解大膽居然敢摸老虎屁股,這實在是需要極大的勇氣的。當時很多人都認為解縉瘋了,因為隻有瘋子才敢去惹瘋子。
解縉瘋沒瘋不好考證,但至少他沒死。朱元璋一反常態,居然接受了他的批評,也沒有找他的麻煩,當時的人們被驚呆了,他們想不通為什麼解縉還能活下來,於是這位敢說真話的解縉開始名滿天下。
出了名後,煩惱也就來了,固然有人讚賞他的這種勇敢行為,但也有人說他在搞政治投機,是看準機會才上書的。但解縉用他的行為粉碎了所謂投機的說法。他又幹出了一件驚天動地的事情。
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朱元璋殺掉了李善長,這件事情有著很深的政治背景,當時的大臣們都很清楚,斷不敢多說一句話。可是永不畏懼的解縉又開始行動了,他代自己的好友上書朱元璋,為李善長申辯。
這是一起非常嚴重的政治事件,朱元璋十分惱火,他知道文章是解縉寫的,但出人意料的是,他仍然沒有對解縉怎麼樣,這件事情給了解縉一個錯誤的信號,他認為,朱元璋是不會把自己怎麼樣的。
解縉繼續他的這種極為危險的遊戲,他胸懷壯誌,不畏權威,敢於說真話,然而他根本不明白,這種舉動注定是要付出沉重代價的。不久,他就得到了處罰。
洪武二十四年(公元1391年),朱元璋把解縉趕回了家,並丟給他一句話“十年之後再用”。
於是,解縉沿著三年前他進京趕考的路回到了自己的家,榮華富貴隻是美夢一場,沿路的景色並沒有什麼變化,然而解縉的心卻變了。
他始終不明白,自己隻不過是說了幾句實話,就受到了這樣的處罰,讀書人做官不就是為了天下蒼生嗎,不就是為國家效力嗎?這是什麼道理!
那些整天不幹正事,遇到難題就讓,遇到障礙就倒的無恥之徒牢牢的把握著權位,自己這樣全心為國效力的人卻得到這樣的待遇,這不公平。
罷官的日子是苦悶的,人類的最大痛苦並不在於一無所有,而是擁有一切後再失去。京城的繁華,眾人的仰慕,皇帝的器重,這些以往的場景時刻纏繞在解縉的心頭。
在故鄉的日子,他一直思索著一個問題,那就是,自己為什麼會失敗?才學?度量?
不,不是這些,終於有一天,他開始意識到,自己失敗的原因是幼稚,幼稚得一塌糊塗,自己根本就不知道官場是個什麼地方。信仰和正直在朝堂之上是沒有市場的,要想獲得成功,隻能迎合皇帝,要使用權謀手段,把握每一個機會,不斷的升遷,提高自己的地位!
解縉終於找到了他自認為正確的道路,他的一生就此開始轉變。
洪武三十一年(公元1398年),朱元璋去世了,此時距解縉回家已經過去了七年,雖然還沒有到十年的約定之期,但解縉還是開始行動了,他很清楚,就算到了十年之期,也不會有官做的,要想當官,隻能靠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