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敵艦隊】
我們之前曾不斷用艦隊這個詞語來稱呼鄭和的船隊,似乎略顯誇張,一支外交兼尋人的船隊怎麼能被稱為艦隊呢,但看了下麵的介紹,相信你就會認同,除了艦隊外,實在沒有別的詞語可以形容他的這支船隊。
托當年一代梟雄陳友諒的服,朱元璋對造船技術十分重視,這也難怪,當年老朱在與老陳的水戰中吃了不少虧,連命也差點搭進去。在他的鼓勵下,明朝的造船工藝有了極大的發展,據史料記載,當時鄭和的船隻中最大的叫做寶船,這船到底有多大呢,“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大家可以自己換算一下,按照這個長度,鄭和大可在航海之餘舉辦個運動會,設置了百米跑道絕對不成問題。
而這條船的帆絕非我們電視上看到的那種單帆,讓人難以想象的是,它有十二張帆!它的錨和舵也都是巨無霸型的,轉動的時候需要幾百人喊口號一起動手才能擺得動,南京市在五十年代曾經挖掘過明代寶船製造遺址,出土過一根木杆,這根木杆長十一米,問題來了,這根木杆是船上的哪個部位呢?
鑒定結論出來了,讓所有的人都目瞪口呆,這根木杆不是人們預想中的桅杆,而是舵杆!
如果你不明白這是個什麼概念,我可以說明一下,桅杆是什麼大家應該清楚,所謂舵杆隻不過是船隻舵葉的控製聯動杆,經過推算,這根舵杆連接的舵葉高度大約為六米左右。也就是說這條船的舵葉有三層樓高!
航空母艦,名副其實的航空母艦。
這種寶船就是鄭和艦隊的主力艦,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旗艦,此外還有專門用於運輸的馬船,用於作戰的戰船,用於運糧食的糧船和專門在各大船隻之間運人的水船。
鄭和率領的就是這樣的一支艦隊,艦隊之名實在實至名歸。
這是鄭和船隊的情況,那麼他帶了多少人下西洋呢?
“將士卒二萬七千八百餘人”。
說句實話,從這個數字看,這支船隊無論如何也不像是去尋人或是辦外交的,倒是很讓人懷疑是出去找碴打仗的。但事實告訴我們,這確實是一支友好的艦隊,所到之處,沒有戰爭和鮮血,隻有和平和友善。
強而不欺,威而不霸,這才是一個偉大國家和民族的氣度與底蘊。
鄭和的船隊向南航行,首先到達了占城,然後他們自占城南下,半個月後到達爪哇(印度尼西亞爪哇島),此地是馬六甲海峽的重要據點,但凡由馬六甲海峽去非洲必經此地,在當時,這裏也是一個人口稠密,物產豐富的地方,當然,當時這地方還沒有統一的印度尼西亞政府。而且直到今天,我們也搞不清當時島上的政府是由什麼人組成的。
鄭和的船隊到達此地後,本想繼續南下,但一場悲劇突然發生了,船隊的航程被迫停止了,而鄭和將麵對他的航海生涯中的第一次艱難考驗。
事情是這樣的,當是統治爪哇國的有兩個國王,互相之間開戰,史料記載是“東王”和“西王”,至於到底是些什麼人,那也是一筆糊塗賬,反正是“西王”戰勝了“東王”。“東王”戰敗後,國家也被滅了,“西王”準備秋後算賬,正好此時,鄭和船隊經過“東王”的領地,“西王”手下的人殺紅了眼,也沒細看,竟然殺了船隊上岸船員一百七十多人。
鄭和得知這個消息後,感到十分意外,手下的士兵們聽說這個巴掌大的地方武裝居然敢殺大明的人,十分憤怒和激動,跑到鄭和麵前,聲淚俱下,要求就地解決那個什麼“西王”,讓他上西天去做一個名副其實的王。
鄭和冷靜地看著圍在他四周激動的下屬,他明白,這些憤怒的人之所以沒有動手攻打爪哇,隻是因為還沒有接到他的命令。
那些受害的船員中有很多人鄭和都見過,大家辛辛苦苦跟隨他下西洋,是為了完成使命,並不是來送命的,他們的無辜被殺鄭和也很氣憤,他完全有理由去攻打這位所謂的“西王”,而且毫無疑問,這是一場毫無懸念的戰爭,自己的軍隊裝備了火炮和火槍等先進武器,而對手不過是當地的一些土著而已,隻要他一聲令下,自己的艦隊將輕易獲得勝利,並為死難的船員們報仇雪恨。
但他沒有下達這樣的命令。
他鎮定地看著那些躍躍欲試的下屬,告訴他們,決不能開戰,因為我們負有更大的使命。
和平的使命。
如果我們現在開戰,自然可以取得勝利,但那樣就會偏離我們下西洋的原意,也會耽誤我們的行程,更嚴重的是,打敗爪哇的消息傳到西洋各地,各國就會懷疑我們的來意,我們的使命就真的無法達成了。
鄭和說完後,便力排眾議,製止了部下的魯莽行為,命令派出使者前往西王駐地交涉此事。
鄭和實在是一個了不起的人,他在手握重兵的情況下能夠保持清醒的頭腦,克製自己的憤怒,以大局為重,這需要何等的忍耐力!事實證明,鄭和的行為決不是懦弱,而是明智的。
鄭和需要麵對的是忍耐,而那位西王麵對的卻是恐懼,極大的恐懼。
當他知道自己的下屬殺掉了大明派來的艦隊船員時,嚇得魂不附體,立刻派出使者去鄭和處反複解釋誤會,他又怕這樣做不奏效,便命令派人連夜坐船趕到中國去謝罪,這倒不一定是因為他有多麼慚愧和後悔,隻是他明白,以大明的實力,要滅掉自己,就如同捏死一隻螞蟻那麼簡單。
朱棣得知此事後,稱讚了鄭和顧全大局的行為,並狠狠地教訓了西王的使者,讓他們賠償六萬兩黃金(這個撫恤金的價碼相當高),兩年後,西王派人送上了賠償金,隻有一萬兩黃金,這倒不是因為他們敢於反悔,實在是這麼個小島即使挖地三尺也找不出六萬兩黃金來。
實在是沒法子了,家裏就這麼點家當,該怎麼著您就看著辦吧。
當西王的使者忐忑不安地送上黃金後,卻得到了他意想不到的回答,朱棣明確地告訴他,我早知你們是籌不出來的,要你們賠償黃金,隻不過是要你們明白自己的罪過而已,難道還缺你們那點金子嗎?
朱棣的這一表示完全征服了爪哇,自此之後他們自發自覺地年年向中國進貢。
在這一事件中,鄭和充分地體現了他冷靜的思維和準確的判斷能力,也說明朱棣看人的眼光實在獨到。
在經過這段風波之後,鄭和的船隊一路南下,先後經過蘇門答臘、錫蘭山等地,一路上與西洋各國交流聯係並開展貿易活動,這些國家也紛紛派出使者,跟隨鄭和船隊航行,準備去中國向永樂皇帝朝貢。
帶著貿易得來的物品和各國的使者,鄭和到達了此次航行的終點——古裏。
古裏就是今天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此地是一個重要的中轉站,早在洪武年間,朱元璋就曾派使者到過這裏,而此次鄭和前來,卻有著另一個重要的使命。
由於古裏的統治者曾多次派使者到中國朝貢,並向中國稱臣,所以在永樂三年,明成祖給古裏統治者發放詔書(委任狀),正式封其為國王,並賜予印誥等物。當然了,古裏人不一定像中國人一樣使用印章,但既然是封國王,總是要搞點儀式意思下的。
可是詔書寫好了,卻沒那麼容易送過去,因為這位受封的老兄還在印度呆著呢,所以鄭和此次是帶著詔書來到古裏的,他拿著詔書,以大明皇帝的名義正式封當地統治者為古裏國王。從此兩國關係更加緊密,此後鄭和下西洋,皆以此地位中轉站和落腳點。
在辦完這件大事後,鄭和開始準備回航,此時距離他出航時已經一年有餘,他回顧了此次航程中的種種際遇,感慨良多,經曆了那麼多的風波,終於來到了這個叫古裏的國家,完成了自己的最終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