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164(1 / 2)

第十三章 禍根

內閣們對國家大事提出處理意見,並票擬出來送給皇帝,皇帝經過修改,加上自己的意見,或是直接同意,讓太監代為批紅。

這是一個簡單而有效的工作流程。

大明王朝就在這樣的一個流程中平靜地向前發展著。

然而不久之後,這片寧靜就將被打破。

【一個奇特的宦官】

中國人有著十分濃厚的傳宗接代觀念,所以像宦官這種職業,雖然衣食無憂,但畢竟要挨一刀,比別人少點東西,也不能生兒育女。家裏要是出了個宦官,說出去也是十分丟人的。

基於這一點,當時的人們也形成了共識:不到萬不得已,絕不做宦官!

還是那句老話,凡事總有例外。

永樂末年,朝廷下達了一道旨意,大致意思是這樣的:凡是各省各市教育局的官員,如果長期工作表現不好的,可以調到京城當官。

還有這樣的好事?地方上都幹不出頭,竟然還可以調到京城工作當官!

按說這樣的好消息應該會吸引無數人報名參加,可實際上,根本沒有幾個人去理會這件事。

為什麼呢?難道人們都願意錯過這個飛黃騰達的機會?

當然不是,無人問津的奧秘就在於,調到京城後幹的工作比較特殊——“淨身入宮中訓女官輩”。

開什麼玩笑!老子就是不幹學官,也能做個老百姓,幹嘛要挨一刀進宮當宦官?!

是啊,誰會幹這種傻事呢?

就在眾人對此不以為然,把旨意當笑話看的時候,一個因為犯錯而即將受到懲罰的學官正在自己的家中猶豫。

他已經有了老婆孩子,生活雖然並不寬裕,但是也不窮,大可以安安心心過日子,但在他的心中,卻有著別人無法了解的雄心壯誌。

他自幼就渴望出人頭地,苦讀多年,雖成儒士被選為學官,卻一直無法金榜題名。現在已經成家,但立業卻遲遲不見蹤影。如今學官也幹不下去了,難道就此了結一生?

不會的,我總會等到機會的。

現在機會終於來了,可惜雖然是一個機會,卻不是一個好機會。

如果迎接這個機會,等待自己的必然是一條艱苦的道路,會遇到無數人的白眼和歧視,入宮後要出頭更是難上加難,而且此後自己與妻子兒女也將天人永隔。

不管那麼多了,要出人頭地就要付出代價!

別人不幹,我來幹!

這個幹出別人不敢幹,也不想幹的事情的人,就是王振。

正是此人,打破了明宣宗朱瞻基的初衷和他創造的良好氛圍,影響了一個王朝的興衰榮辱。

王振,出生年月日不詳,山西蔚州人(今河北),幼年讀書,任當地教官,後自願淨身入宮教育宮內人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