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221(1 / 1)

【唯一的遺漏】

朱祐樘是個很實在的人。

他從小飽經憂患,好不容易才活下來,立為太子後又幾經飄搖,差點被人廢了,能熬到登基那天,實在是上天保佑,阿彌陀佛。

這個少年經曆了太多的苦難,所以他憎惡黑暗和邪惡,他不顧身體日以繼夜工作,驅逐無用的僧人和道士,遠離奸人,任用賢臣,為大明帝國獻出了自己的一切。

可是過大的工作強度也徹底拖垮了他的身體,二十多歲腦袋就禿了一大半,麵孔十分蒼老,看上去活像街邊掃地的大叔,連大他好幾輪的王恕和馬文升都不如,馬文升活到了八十五歲,而王恕更是創造了紀錄,這位老大爺一直活到九十三歲才死,據說死的當天還吃了好幾碗飯,吃完打了幾個飽嗝兒後才自然死亡。

朱祐樘沒有那樣的運氣,三十多歲的他已經重病纏身,奄奄一息,卻仍然一如既往地拚命幹活,身體自然越來越差,但他全不在乎。

在這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背後,他似乎預感到了即將來臨的危險。為了迎接那一天的到來,必須做好充足的準備。

此時王恕已經退休回家,吏部尚書幾經變更,空了出來,朱祐樘想讓馬文升接替,但兵部也離不開這個老頭子,一個人不能分成兩個用,無奈之下馬文升隻好就任了,他推薦一個叫劉大夏的人接替了他的位置。

馬文升的眼光很準,劉大夏是一個十分稱職的國防部長,在他的統領下,大明帝國的邊界變得堅不可摧。

但事實證明,這位國防部長最大的貢獻並不是搞好了邊界的防務,而是推薦了一個十分關鍵的人。

弘治十五年(1502),兵部奏報,由於疏於管理,軍中馬匹不足,邊防軍騎兵戰鬥力銳減,急需管理。

這是個大事,朱祐樘立刻找來劉大夏,讓他拿主意。劉大夏想了一下,回複了朱祐樘:

“我推舉一人,若此人去管,三年之內,必可見功。”

“誰?”

“楊一清。”

朱祐樘很快就在腦海中找到了對象,因為這實在是一個很有特點的人。

都察院左副都禦史楊一清,一個快到五十歲的老頭,不苟言笑,整日板著嚴肅的麵孔,而且相貌出眾——比較醜。

反正是去管馬,又不是派去出使,就是他了!

於是幹了二十多年文官的楊一清離開了京城,來到了陝西(養馬之地),他將在這裏的瑟瑟寒風中接受新的錘煉,等待著考驗的到來。

此時的三人內閣能謀善斷,馬文升坐鎮吏部,劉大夏統管兵部,一切似乎已經無懈可擊,弘治盛世終於到達了頂點。但朱祐樘的身體卻再也無法支撐下去了。

弘治十八年(1505)五月,告別的時刻終於到了。

年僅三十六歲的朱祐鏜走到了人生的盡頭,在這最後的時刻,麵對著跪在地上哭泣的劉健、李東陽和謝遷,他回顧了自己幾乎毫無缺憾的人生,終於意識到了他此生唯一的遺漏:

“到了這個地步,我也沒有什麼可說的了,隻是有一件事放心不下。”

“太子是很聰明的,但年紀太小,喜歡玩,希望諸位先生勸他多讀書,做一個賢明的人。”

閣臣們回應了他的擔憂:

“誓不辱命!”

看著這三個治世能臣,朱祐樘笑著閉上了眼,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

他這一輩子沒有享過什麼福,卻遭了很多罪,受過無數惡毒的傷害,卻選擇了無私的寬恕,他很少體驗皇帝的尊榮,卻承擔了皇帝的全部責任。

從黑暗和邪惡中走出來的朱祐樘,是一個光明正直的人。

所以我給了他一個評價,是他的祖先和後輩都無法得到的最高評價:

朱祐樘是一個好皇帝,也是一個好人。

朱厚照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