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226(1 / 2)

【聖賢之路】

朱聖人就是朱熹,要說起這位仁兄,那可真算得上是地球人都知道,知名度無與倫比,連高祖朱元璋都想改家譜,給他當孫子。

可關於他的爭論也幾百年都沒消停過,罵他的人說他是敗類,捧他的人說他是聖賢,但無論如何,雙方都承認這樣一點:他是一個影響了曆史的人。

朱熹到底是一個怎樣的人?

支持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標誌性人物,是一個偉大的哲學家。

反對者認為,他是宋明理學的標誌性人物,是禁錮思想的罪魁禍首。

其實朱熹先生遠沒有人們所說得那麼複雜,在我看來,他隻是一個有追求的人,不過是他的目標有些特殊罷了。

他追求的是這個世界上最為深邃的秘密。

(提示:下麵的內容將敘述一些比較難以理解的哲學問題,相信按本人的講述方式,大家是能夠理解的,如果實在不行的話,就去翻書吧。)

自古以來,有這樣一群僧人,他們遵守戒律,不吃肉,不喝酒,整日誦經念佛,而與其他和尚不同的是,他們往往幾十年坐著不動,甚至有的鞭打折磨自己的身體,痛苦不堪卻依然故我。

有這樣一群習武者,經過多年磨煉,武藝已十分高強,但他們卻更為努力地練習,堅持不輟。

有這樣一群讀書人,他們有的已經學富五車,甚至功成名就,卻依然日夜苦讀,不論寒暑。

他們並不是精神錯亂、平白無故給自己找麻煩的白癡,如此苦心苦行,隻是為了尋找一樣東西。

傳說這個世界上存在著一種神奇的東西,它無影無形,卻又無處不在,輕若無物,卻又重如泰山,如果能夠獲知這一樣東西,就能夠了解這個世界上的所有的奧秘,看透所有偽裝,通曉所有知識,天下萬物皆可歸於掌握!

這並不是傳說,而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這樣東西的名字叫做“道”。

所謂道,是天下所有規律的總和,是最根本的法則,隻要能夠了解道,就可以明了世間所有的一切。

這實在是一個太大的誘惑,所以幾千年來,它一直吸引著無數人前仆後繼地追尋。更為重要的是,事實證明,道不但是存在的,也是可以為人所掌握的。

對於不同種類的追尋者而言,道有著不同的表現方式,對於和尚們來說,道的名字叫做“悟”,對於朱熹這類讀書人而言,它的名字叫“理”。

和尚們夢寐以求追尋的“悟”,並不是虛無縹緲的,事實上,它是一種極為玄妙的快感,遠遠勝過世間所有的歡悅和一切精神藥品,到此境界者,視萬物如無物,無憂無慮,無喜無悲,愉悅之情常駐於心。佛法謂之“開悟”。

最著名的“開悟”者就是“六祖”慧能,之後的德山和尚與臨濟和尚也聞名於世。

窮諸玄辨,若一毫置於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

此即所謂佛者之道。

而關於武者的道,大致可以用這樣一個故事來說明:

按照武術中的說法,兵器是越長越好,即所謂“一寸長,一寸強”。但據說五代年間,有一位高手用劍,卻是越用越短,到後來他五六十歲了,劍法出神入化之時,居然不用劍了,每逢打架都是光膀子上陣,卻從未打敗過。

當我看到這個故事時,才真正開始相信一句小說中的常用語:

“手中無劍,心中有劍。”

朱熹的道源自儒家,又叫做“理”,既不是開悟,也不是練習武術,這玩意兒是從書中讀出來的,而且還是能夠拿出去用的,一旦通理,便盡知天下萬物萬事,胸懷寬廣,寵辱不驚,無懼無畏,可修身,可齊家,可治國,可平天下!

唯天下至誠,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讚天下之化育;可以讚天下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此即儒家之道。

上麵大致解釋了道的意思,如果某些文言看不大懂的話,也不用去找翻譯了,概括起來,隻要你懂得三點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