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279(1 / 3)

【陰謀的陷阱】

趕走了徐階,張璁得到了極大的滿足感,他越發相信失敗是不會降臨到自己身上的,隻要再加一把勁,就一定能解決夏言!

於是張璁的同黨越來越多,對夏言的攻擊也越來越猛,但讓人納悶的是,夏言對此竟毫無對策,他似乎失去了反抗能力,整日孤身一人,從不結黨搞對抗,不慌不忙,泰然自若。

在張璁看來,夏言的這一舉動說明他已經手足無措,隻能虛張聲勢了。

可是在夏言看來,情況完全相反,之所以如此表現,是因為他已有了必勝的把握,而這種自信來源於他的一個判斷——張璁正在自掘墳墓。

張先生的整人計劃可謂準備充足,思慮周密。他拉攏了很多大臣,擁有無數爪牙,財雄勢大,鬥爭中的每一步他幾乎都想到了。

但他千算萬算,卻忽略了一個問題——夏言為什麼不結黨?

如果他找到了這個問題的正確答案,沒準他還能多撐兩年,可惜他沒能做到。

在激烈的鬥爭中,所有的人都清楚地看到,雖然夏言孤身一人,但從未屈服於那位高高在上的首輔大人,無論多少攻擊詆毀,他從未低頭放棄。

這人實在太有種了。幾乎所有的旁觀者都持有相同的看法。

既然他敢幹,為什麼我不敢?!

於是那潛藏在內心深處的憤怒終於開始蠢蠢欲動,借投機而起,打壓,排擠,陷害,一切的控訴終於噴湧而出,一定要徹底打倒張璁這個無恥小人!

越來越多的人圍繞在張璁的身邊,他們認定,這個人能夠帶領他們戰勝那個為人所不齒的家夥,為含冤而去的楊一清報仇!

可是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夏言竟然拒絕了,他接受大家的熱情,卻婉拒了所有的幫助,表示自己一個人扛住就行,不願意連累大家。

無數人被他的義舉所感動,然而他們並不知道,夏言其實並不是一個如此單純的人。他這樣做的原因隻有一個——他知道那個問題的答案。

夏言比張璁聰明得多,因為他很清楚,拉多少人入夥並不重要,最終決定自己命運的隻有一個人——皇帝。

他雖然官小言微,卻看透了這位嘉靖皇帝的底細——這是一個過分聰明自信的人。而這樣的人,絕對不會饒恕任何敢於威脅他的人。

張璁是個不折不扣的蠢人,他已經是首輔了,竟然還要擴大勢力,難道想做皇帝嗎?

夏言很清楚這一點,他推辭所有人的幫助,隻是為了得到那個最關鍵的支持。

所以他饒有興致地看著張璁那得意的笑容和無限的擴張,因為他明白:權力的膨脹就意味著加速的滅亡。

事實證明了夏言的推斷,轉機終於到了,皇帝對待張璁的態度突然大變,經常大罵他,而且屢次駁回他的建議和奏折,讓他大失臉麵。

張璁終於發現情況不對了,由於智商的限製,他還不知道問題出在哪裏,但可以肯定的是,自己已經落入了圈套。

束手待斃從來都不是中國政治家的風格,張璁的偏執達到頂點——隻要解決了夏言,皇帝的寵信,眾人的尊崇,一切的一切都將恢複原狀!

而要實現這一目的,隻需要一個完美的陷阱——讓夏言身敗名裂的陷阱。

這個陷阱由一封奏折開始。

嘉靖十年(1531)七月。

行人司長官(司正)薛侃突然來到太常寺卿彭澤的家,交給了他一份文稿。

這份文稿是準備交給皇帝的,基本內容如下所列:

“以往祖宗分封,必定會派一位皇室子孫留駐京城,以備不測,現在皇上您還沒有兒子,希望能夠按照先例,先挑選一位皇室宗親加以培養,這是社稷大計,望您能認真考慮。”

薛侃略帶興奮地看著彭澤,等待著他的反應。

“很好,”彭澤笑著回答,“這是有益於國家的好事啊!”

薛侃放心了,他認為自己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合理化建議。而他會跑來跟彭澤商量,是因為他們不但是同科進士,還是十餘年的老朋友。

“事不宜遲,我明日就寫成奏折上稟。”

他興衝衝地收起了文稿,準備告別離去。

彭澤卻攔住了他:

“先不要急,容我再想想,你留一份底稿給我吧。”

事情就是從這裏開始的。

看起來似乎一切都很正常,薛侃為國盡忠,提出建議,彭澤大力支持,完全讚同。然而隱藏在背後的,卻是一個無比狠毒的陰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