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下來就是將軍】
洪武十四年(1381),名將傅友德、藍玉率軍遠征雲南,一路所向披靡,戰況十分順利,不久之後,元朝守將梁王自盡,雲南全境平定。
戰爭結束之後,傅友德依照慣例,向朝廷送交了陣亡軍官名單,以供追認。
而當朱元璋翻閱這份名單時,目光卻停留在了一個名字上——戚祥。
這是個他所熟悉的名字,二十八年前(元至正十三年,1353),當他剛與郭子興決裂,進軍定遠之時,這個人趕來投奔他,並作為他的親兵跟隨他東征西討,立下了很多功勞。
於是他下達了一道影響深遠的命令:
“授戚祥之子戚斌為明威將軍,任職登州衛指揮僉事,世襲罔替!”
所謂世襲罔替,就是說從今以後,這家人隻要不死絕,能生兒子,這個將軍的位置就是他們戚家的,直到大明公司倒閉為止。
於是自此之後,戚家一直揣著這張長期飯票,過著衣食無憂的生活,但曆代子孫才能實在有限,雖說勤勤懇懇,卻也沒出什麼了不得的人物,直到一百四十八年後的那個深夜。
嘉靖七年(1528)十月初一,江南漕運把總戚景通在不安中等來了兒子的誕生,雖說出生時間是在子時,但等戚老爹忙完婦產科工作時,天已經亮了。
東方破曉,太陽初起,陽光射透雲層,耀眼的光輝映照著世間萬物,戚景通放下了手中的尿布,看著窗外陰霾盡去,光照萬裏的一幕,給自己的兒子取下了名字:
“就叫他繼光吧。”
在日本的戰史書籍中,有一個用來形容戰爭結局的詞語,使用頻率極高,那就是玉碎。
但這裏的所謂玉碎,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樣豪壯,因為根據日本人的習慣,隻要死在戰場上,無論你是戰死、病死、餓死、還是逃跑時不幸摔死,統統都叫玉碎。
比如當年孫立人在緬甸大敗日軍,活埋上千名日本兵,日本國內的相關標題就是大日本帝國緬甸皇軍英勇玉碎——雖然一點也不英勇。
如果把這個概念套用到戚繼光的身上,那他的外號就應該叫粉碎機,因為根據統計,在那幾年,但凡遇上他的日本倭寇,玉碎率一般都在百分之八十以上。
自嘉靖三十八年(1559)至嘉靖四十五年(1566),戚繼光曆十三戰,每戰橫掃敵軍,幾近全殲,最大傷亡僅六十九人,敵我傷亡平均比例為30:1,空前絕後,彪炳史冊。
戚繼光,這個名字將成為倭寇們最可怕的噩夢。
自古以來,爵位可以世襲,但天才是不世出的,作為天才的父親,戚景通實在是個能力很一般的人,但他也有著兩個不可多得的優點:老實、肯幹。
所以雖然他沒有什麼特殊的才能,官運卻也不錯,從登州指揮僉事升任大寧都指揮使,最後還榮調進京,擔任神機營副將,成為明軍中的高級將領。
一般說來,老爹是高幹,家裏自然差不了,然而戚繼光卻是個例外,從小他的生活條件就很一般,這都要歸功於他的父親。
戚景通是個老實人,而且為人正直,從不搞灰色收入,曾幾次主動上交工作對象送來的紅包,屢次獲得上級表揚,幾十年如一日,隻靠工資過日子,而在明代,這種行為的唯一結果就是清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