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363(1 / 2)

第十四章 明朝的憤怒

【時間,隻需要時間】

從戰績上看,小西行長是一個相當不錯的指揮官,作為先鋒,他擊潰了朝鮮軍隊,並鞏固了戰果,雖然其他同行的表現不如人意,李舜臣也過於強悍,但在他的掌控下,朝鮮大部已牢牢地控製在日軍的手中。

很快,各地的叛亂將被平息,我們將向下一個目標挺進。

日本正在準備,朝鮮正在淪亡,明朝正在爭論。

自打日軍六月入侵以來,明朝的朝廷一刻也沒消停過,每天都大吵大鬧,從早到晚,連個中場休息都沒有,兵部那幫粗人十分想打,部長石星尤其激動,甚至主動請願,表示不用別人,自己帶兵收拾日本人。

但他剛提出來,就被罵了回去,特別是兵科給事中許弘綱,話說得極其難聽,他認為,把敵人擋在門口就行了,不用出門去擋(禦倭當於門庭),此外他還批評了朝鮮同誌,說他們是被人打就求援,抓幾個俘虜就要封賞,自己打仗卻是望風而逃,土崩瓦解(望風逃竄,棄國於人),去救他們是白費勁。

朝廷大多數人都同意他的看法。

恰好此時,朝鮮國王又提出渡江避難,按說過來就過來吧,可是遼東巡撫又上了個奏疏,說我這裏地方有限,資源有限,隻能接收一部分人,其餘的切莫過江,本地無法接待。

末了還附上可接收難民名額——“名數莫過百人”。

這下朝鮮國王也不幹了,我好歹是個國王,隻讓帶一百人過來,買菜做飯的都不夠啊!

難民問題暫不考慮,到底出不出兵,幾番討論下來,朝中大臣幾乎達成了共識——不去。

事情到此,眼看朝鮮就要亡國,一個人發話了:

“應該早日出兵救援(宜速救援)!”

聽到這句話,所有人都沉默了,經過商討,明朝確定了最後方針——出兵。

因為說這句話的人是萬曆。

很多人都知道萬曆皇帝很懶,知道他長期不上朝,知道他打破了消極怠工的最長時間紀錄(之前這一紀錄由嘉靖同誌保持),但有一點很多人並不知道:

他雖不上朝,卻並非不管事。

因為一個不會管事,不會控製群臣的人,是絕不可能做四十八年皇帝的,四十八天都不行。

事實證明,由始至終,他都在沉默地注視著這個帝國的一舉一動。而現在,是說話的時候了。

應該說,這次萬曆皇帝做出了一個正確的判斷:日本的野心絕不僅於朝鮮,一旦吞並成功,增強實力養精蓄銳,必定變本加厲,到時更不好收拾。

打比不打好,早打比晚打好,在國外打比在國內打好,所謂“無貽他日疆患”,實在是萬曆同誌的真知灼見。

萬曆二十年(1592)七月,明朝向朝鮮派出了第一支軍隊。

受命出擊的人,是遼東副總兵祖承訓。

祖承訓,遼東寧遠人,原先是李成梁的家丁,隨同李成梁四處征戰,有著豐富的軍事經驗,勇猛善戰,是一個看上去很合適的出征人選。

看上去很合適,實際上不合適,這倒不是他本人有何問題,隻是因為在鴨綠江的那邊,有十五萬日軍,而祖將軍,隻帶去了三千人。

更滑稽的是,他並非不知道這一點,在部隊剛到朝鮮時,朝鮮重臣柳成龍出來迎接,順便數了數隊伍,覺得不對勁,又不好明講,便對祖承訓說道:

“倭兵戰鬥力甚強,希望將軍謹慎對敵。”

祖承訓的回答簡單明了:

“當年,我曾以三千騎兵攻破十萬蒙古軍,小小倭兵,有何可怕!”

首先我們有理由相信,祖承訓先生吹了牛,因為雖然李成梁很猛,似乎也還沒幹過如此壯舉,打下手的祖承訓就更不用說了。

其次,祖承訓實在是自信得有點過了頭,別說十五萬名全副武裝的日軍,就算十五萬個白癡,站在原地不動讓他砍,隻怕也得十天半個月。

但就此言敗似乎為時過早,祖承訓所帶的,是長期在邊界作戰的明軍,戰鬥力較強,就算和日本人死磕,也還是有一拚。

然而,事情似乎進展得比想象中更順利,這一路上,祖承訓壓根就沒碰上幾個敵人,他更為自信,快馬加鞭,日夜兼程,向目標趕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