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如鬆的實力】
萬曆二十年(1592),寧夏發生叛亂,萬曆雖然已經修養五年,且一直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然而叛亂逐漸擴大,眼看不管是不行了,便下令出兵平叛。
戚繼光已經死了,李成梁又退了休,指揮官自然是李如鬆,於是萬曆命令,任命李如鬆為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前去平叛。
這是一個非同小可的任命,所謂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並非是陝西一省的軍事長官,事實上,他帶領的,是遼東、宣府、大同、山西各省的援軍,也就是說,隻要是平叛的部隊,統統都歸他管,不受地域限製,權力極大,類似於後來的督師,即所謂的平叛軍總司令。
而在以往,這種大軍團指揮官都由文官擔任,以武將身份就任提督的,李如鬆是第一個。
得到這一殊榮的李如鬆著實名不虛傳,到地方後一分鍾也不消停,就跟當地總督幹了起來,不服管,合理化建議也不聽,想幹什麼就幹什麼,兵部尚書石星看不下去,先去信勸他收斂點,結果李如鬆連部長的麵子也不給,理都不理,石星氣得不行,就告到了皇帝那裏。
可是皇帝也沒多大反應,下了個命令,讓李如鬆注意影響,提督還是照做,跟沒說沒兩樣,石星丟盡了麵子,索性也不管了,隻是放話出來:紈絝子弟,看他如何平叛!
然而石星大人明顯忽略了一個問題:紈絝子弟,就一定沒有能力嗎?
紈絝子弟李如鬆去寧夏了,在那裏,他遇到了叛軍,還有麻貴。
麻貴,大同人,時任寧夏總兵,和李如鬆一樣,他也是將門出身,但要論職業發展,這兩人實在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早在嘉靖年間,這位仁兄就已經拿刀上陣拚命了,打了若幹年,若幹仗,到了隆慶時期,才混到個參將,然後又是若幹年,若幹仗,到萬曆年間,終於當上了大同副總兵,萬曆十年(1582)修成正果,當上了寧夏總兵。這一路走來,可謂是一步一個坑,吃盡了苦,受夠了累。
人比人,那真是氣死人,看人家李如鬆隨便晃晃,三十四歲就當上了山西總兵,現在更是搖身一變,當了討逆總司令,跑來當了自己的上司,麻貴的心裏很不服氣。
可還沒等他老人家發作,李如鬆就發火了,剛來沒幾天,就把他叫去罵了一頓,還送了他一個特定評價:無能。
這句話倒不是沒有來由的,李如鬆到來的時候,叛軍首領哱拜已收縮防線,退守堅城,麻貴也已將城團團圍住,並日夜不停攻打,但這幫叛軍很有點硬氣,小打小守,大打大守,明軍在城下晃悠了半個多月,卻毫無進展。
麻貴打了多年仗,是軍隊的老油條,且為人高傲,動輒問候人家父母,平時隻有他罵人,沒有人罵他。
但這次挨了罵,他卻不敢出聲,因為他清楚眼前這個人的背景,那是萬萬得罪不起的,而且他確實攻城不利,一口惡氣隻能咽肚子裏,苦著臉報告李司令員:敵軍堅守不出,城池高大,十分堅固,實在很難打,最後還畢恭畢敬地向新上司請教:我不行,您看怎麼辦?
雖然麻貴識相,但李公子脾氣卻著實不小,一點不消停,接著往下罵,麻貴一咬牙,就當是狗叫吧,罵死也不出聲,等到李如鬆不罵了,這才行個禮準備往外走,卻聽到了李如鬆的最後一句話:
你馬上去準備三萬口布袋,裝上土,過幾天我要用。
攻城要布袋作甚?麻貴不知道為什麼,也不敢問為什麼,但有一點他是知道的,如果幾天後沒有這些布袋,他還要挨第二次罵。
幾天之後,李如鬆站在三萬口土袋的麵前,滿意地點了點頭,然後下達了簡潔的命令——堆。
麻貴這才恍然大悟。
李如鬆的方法並不神秘,既然敵城高大,難以攻打,那就找土袋打底,就好比爬牆時找兩塊磚頭墊腳,夠得差不離了就能翻牆,簡單,卻實在是個好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