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錫爵】
萬曆二十一年(1593),王錫爵奉命來到京城,擔任首輔。
王錫爵,字元馭,蘇州太倉人。
嘉靖四十一年,他二十八歲,赴京趕考,遇見申時行,然後考了第一。
幾天後參加殿試,又遇見了申時行,這次他考了第二。
據說他之所以在殿試輸給申時行,不外乎兩點,一是長得不夠帥,二是說話不夠滑。
帥不帥不好說,滑不滑是有定論的。
自打進入朝廷,王錫爵就是塊硬骨頭。萬曆五年張居正奪情,大家上書鬧,他跑到人家家裏鬧,逼得張居正大人差點拔刀自盡。吳中行被打得奄奄一息,大家在場下吵,他跑到場上哭。
萬曆六年,張居正不守孝回京辦公。大家都慶賀,他偏請假,說我家還有父母,實在沒有時間工作,要回家盡孝,張居正恨得直磨牙。
萬曆九年,張居正病重,大家都去祈福,他不屑一顧。
萬曆十年,張居正病逝,反攻倒算開始,抄家鬧事翻案,人人都去踩一腳,這個時候,他說:
“張居正當政時,做的事情有錯嗎?!他雖為人不正,卻對國家有功,你們怎能這樣做呢?!”
萬曆十三年,他的學生李植想搞倒申時行,扶他上台,他痛斥對方,請求辭職。
三年後,他的兒子鄉試考第一,有人懷疑作弊,他告訴兒子,不要參加會試,回家待業,十三年後他下了台,兒子才去考試,會試第二,殿試第二。
他是一個經得起時間考驗的人。
所以在萬曆看來,能收拾局麵的,也隻有王錫爵了。
王大人果然不負眾望,到京城一轉悠,就把情況摸清促了。隨即開始工作,給皇帝上了一封密信。大意是說,目前情況十分緊急,請您務必在萬曆二十一年冊立太子,絕不能再拖延了,否則我就是再有能耐,也壓製不了!
吸取了上次的教訓,萬曆沒敢再隨便找人修電腦,專程派了個太監,送來了自己的回信。
可王錫爵剛打開信,就傻眼了。
信上的內容是這樣的:
“看了你的奏疏,為你的忠誠感動!我去年確實說過,今年要舉行冊立大典,但是(注意此處),我昨天晚上讀了祖訓(相當於皇帝的家規),突然發現裏麵有一句訓示:立嫡不立長,我琢磨了一下,皇後現在年紀還不大,萬一將來生了兒子,怎麼辦呢?是封太子,還是封王?”
“如果封王,那就違背了祖訓,如果封太子,那就有兩個太子了,我想來想去,想了個辦法,要不把我的三個兒子一起封王,等過了幾年,皇後沒生兒子,到時候再冊立長子也不遲。這事我琢磨好了,既不違背祖製,也能把事辦了,很好,你就這麼辦吧。”
階級鬥爭又有新動向了,很明顯,萬曆同誌是很動了一番腦筋,覺得自己不夠分量,把老祖宗都搬出來了,還玩了個複雜的邏輯遊戲,有相當的技術含量,現解析如下。
按老規矩,要立嫡子(皇後的兒子),可是皇後又沒生兒子,但皇後今天沒有兒子,不代表將來沒有。如果我立了長子,嫡子生出來,不就違反政策了嗎?但是皇後什麼時候生兒子,我也不知道,與其就這麼拖著,還不如把現在的三個兒子一起封了了事,到時再不生兒子,就立太子。先封再立,總算對上對下都有了交代。
王錫爵初一琢磨,就覺得這事有點懸,但聽起來似乎又隻能這麼辦,思前想後,他也和了稀泥,拿出了兩套方案。
方案一、讓皇長子拜皇後為母親,這樣既是嫡子又是長子,問題就解決了。
方案二、按照皇帝的意思,三個兒子一起封王,到時再說。
附注:第二套方案,隻有在萬不得已的時候,才能使用。
上當了,徹底上當了。
清醒了一輩子的王大人,似乎終於糊塗了,他好像並不知道,自己已經跳入了一個陷阱。
事實上,萬曆的真正目標,不是皇長子,而是皇三子。
他喜歡鄭貴妃,喜歡朱常洵,壓根就沒想過要立太子,搞三王並封,把皇長子、三子封了王,地位就平等了,然後就是拖,拖到大家都不鬧了,事情也就辦成了。
至於所謂萬不得已,采用第二方案,那也是句廢話,萬曆同誌這輩子,那是經常地萬不得已。
總之,王錫爵算是上了賊船了。
萬曆立即選擇了第二種方案,並命令王錫爵準備執行。
經過長時間的密謀和策劃,萬曆二十一年(1593)正月二十六日,萬曆突然下發聖旨:
“我有三個兒子,長幼有序。但問題是,祖訓說要立嫡子,所以等著皇後生子,一直沒立太子,為妥善解決這一問題,特將皇長子、皇三子、皇五子全部封王,將來有嫡子,就立嫡子,沒嫡子,再立長子,事就這麼定了,你們趕緊去準備吧。”
聖旨發到禮部,當時就炸了鍋。這麼大的事情,事先竟沒聽到風聲,實在太不正常,於是幾位領導一合計,拿著諭旨跑到內閣去問。
這下連內閣的趙誌皋和張位也驚呆了,什麼聖旨,什麼三王並封,搞什麼名堂!?
很明顯,這事就是王錫爵辦的。消息傳出,舉朝轟動,大家都認定,朝廷又出了個叛徒,而且還是主動投靠的。
所有人都知道,萬曆已經很久不去找(幸)皇後了,生兒子壓根就是沒影的事。所謂三王並封,就是扯淡,大家都能看出來,王錫爵你混了幾十年,怎麼看不出來?分明就是同謀,助紂為虐!
再說皇帝,你都說好了,今年就辦,到時候了竟然又不認賬。搞個什麼三王並封,我們大家眼巴巴地盼著,又玩花樣,你當你耍猴子呢?!
兩天之後,算帳的人就來了。
光祿寺丞朱維京第一個上書,連客套話都不說,開篇就罵:
“您先前說過,萬曆二十一年就冊立太子,朝廷大臣都盼著,忽然又說要並封,等皇後生子。這種說法,祖上從來就沒有過!您不會是想愚弄天下人吧!”
把戲被戳破了,萬曆很生氣,立即下令將朱維京革職充軍。
一天後,刑部給事中王如堅又來了:
“十四年時,您說長子幼小,等個兩三年;十八年時,您又說您沒有嫡子,長幼有序,讓我們不必擔心;十九年時,您說二十年就冊立;二十年時,您又說二十一年舉行;現在您竟然說不辦了,改為分封,之前的話您不是都忘了吧,以後您說的話,我們該信那一句?”
這話殺傷力實在太大,萬曆繃不住了,當即把王如堅免職充軍。
已經沒用了,什麼罰工資、降職、免職、充軍,大家都見識過了,還能嚇唬誰?
最尷尬的,是禮部的頭頭腦腦們,皇帝下了聖旨,內閣又沒有封還,按說是不能不辦的。可是照現在這麼個局勢,如果真要去辦,沒準自己就被大家給辦了。想來想去,搞了個和稀泥方案:三王並封照辦,但同時也舉行冊立太子的儀式。
方案報上去,萬曆不幹:三王並封,就為不立太子,還想把我繞回去不成?
既然給麵子皇帝都不要,也就沒啥說的了。禮部主事顧允成,工部主事嶽元聲,光祿寺丞王學曾等人繼續上書,反對三王並封,這次萬曆估計也煩了,理都不理,隨他們去。
於是抗議的接著抗議,不理的照樣不理,誰也奈何不了誰。
局麵一直僵持不下,大家這才突然發覺,還漏了一個關鍵人物——王錫爵。
這事既然是王錫爵和皇帝幹的,皇帝又不出頭,也隻能拿王錫爵開刀了。
先是顧允成、張輔之等一群王錫爵的老鄉上門,勸他認清形勢,早日解決問題。然後是吏部主事顧憲成代表吏部全體官員寫信給王錫爵,明白無誤地告訴他:現在情況很複雜,大家都反對你的三王並封,想糊弄過去是不行的。
王錫爵終於感受到了當年張居正的痛苦,不問青紅皂白,就圍上來群毆,沒法講道理,就差打上門來了。
當然,一點也沒差,打上門的終究來了。
幾天之後,禮部給事中史孟麟、工部主事嶽元聲一行五人,來到王錫爵辦公的內閣,過來隻幹一件事:吵架。
剛開始的時候,氣氛還算不錯,史孟麟首先發言,就三王並封的合理性、程序性一一批駁,有理有節,有根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