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08(1 / 3)

【死戰】

此時的杜鬆,已經有點明白了,自他出征以來,大仗沒有,小仗沒完,今天放火明天偷襲,後勤也被切斷,隻能紮營固守。

多年的戰爭經驗告訴他,敵人就在眼前,隨時可能發動進攻,情況非常不利,部下建議,應撤離此地。

但他並未撤退,卻將手下六萬人分為兩部,分別駐守於吉林崖和薩爾滸。

杜鬆並未輕敵,事實上,他早已判定,隱藏在自己附近的,是女真軍隊的主力,且人數至少在兩萬以上。

以自己目前的兵力,攻擊是不可能的,但防守還是不成問題的,所以沒有撤退的必要。

應該說,他的判斷是準確的,隻有一點不同——埋伏在這裏的,並不是女真部隊的主力,而是全部。

四路大軍出發的時候,努爾哈赤已經明確,真正的主力,是杜鬆的西路軍。所以他即刻動員全部兵力,向撫順前進,尋求決戰。

當然,在決戰之前,他還要玩點老把戲,摸哨、夜襲、偷糧食之類的活沒少幹,等到杜鬆不堪騷擾,在薩爾滸紮營的時候,他已然是勝券在握。

接下來發生的一切,已無懸念。

三月二日,努爾哈赤發動八旗中的六旗,共計四萬餘人,猛攻明軍薩爾滸大營,明軍寡不敵眾,全軍覆沒。

站在吉林崖大營的杜鬆,親眼看到了薩爾滸的覆滅,他一言不發,穿上了自己的盔甲,集合了剩餘的士兵,準備迎接最後的戰鬥。

努爾哈赤再次發動了進攻,這一次,他帶齊了八旗的全部兵力,向吉林崖發動了總攻。

麵對絕對優勢的敵人,杜鬆毫無畏懼,他率領明軍拚死作戰,激戰直至夜晚,重創敵軍。

然而實力就是實力,勇猛無畏的杜鬆終究還是戰死了,和他一起陣亡的,還有上萬名寧死不屈的士兵。

西路軍就此全軍覆沒。

其實無論是決策錯誤,還是指揮錯誤,都已經不重要了,作為一名勇敢的將軍,杜鬆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職責。

因為,他是戰死的。

最先知道西路軍覆沒消息的,是馬林。

此時他的位置,距離薩爾滸隻有幾十裏。

作為一個文人,馬林沒有實踐經驗,但再沒經驗,也知道大禍就要臨頭。

關鍵時刻,馬林體現出了驚人的理論天賦,他將所部兩萬餘人分為三部,互相呼應,並且挖掘壕溝,加強防禦,等待著努爾哈赤的攻擊。

無論從哪個角度講,作為第一次上戰場的將軍,有如此表現,就算不錯了。

可是不錯是不夠的。

一天之後,努爾哈赤發動了攻擊。事實證明,馬林的部署給他造成了相當大的麻煩,六萬多人打了半天,一點進展都沒有,努爾哈赤沒有辦法,竟然帶了一千親兵上陣衝鋒,才打開突破口。

但馬林同誌的表現也就到此為止了,畢竟他麵對的,是三倍於他的敵人。而作為文人,他的觀念也有點問題,最後關頭拋下了兩個弟弟,自己先跑了。

北路馬林軍就此覆沒。

西路軍完了,北路軍也完了,這個消息很快就傳遍了遼東。

但東路的劉綎卻對此毫不知情,因為他連路都沒找到。

劉綎的運氣相當不好(或者說是相當好),由於他的行軍道路比較偏,走後不久就迷了路,敵人沒找著他,當然,他也沒找到敵人。

但這種摸黑的遊戲沒能持續多久。努爾哈赤已經擦掉了刀上的血跡,開始專心尋找劉綎。

三月初四,他找到了。

此時,劉綎的兵力隻有一萬餘人,是努爾哈赤的四分之一。勝負未戰已分。

然而還在山穀中轉悠的劉綎並沒有聽到震耳的衝殺聲,卻等來了一個使者,杜鬆的使者。

使者的目的隻有一個:傳達杜鬆的命令,希望劉綎去與他會合。

此時,杜鬆已經死去,所以這個使者,是努爾哈赤派人假冒的。

但是劉綎並沒有上當,他當即回絕了使者的要求。

不過他回絕的理由,確實有點搞笑:

“我是總兵,杜鬆也是總兵,他憑什麼命令我!”

這下連假使者也急了,連說帶比劃,講了一堆好話,劉綎才最終同意,前去與杜鬆會師。

然後,他依據指引,來到了一個叫阿布達裏崗的地方,這裏距離赫圖阿拉隻有幾十裏。

在這裏,他看見了杜鬆的旗幟和軍隊。

但當這支軍隊衝入隊列,發動攻擊時,他才知道自己上當了。

寡不敵眾、深陷重圍,必敗無疑,必死無疑。

但劉綎仍然鎮定地拔出了刀,開始奮戰。

之後的一切,史書上是這樣介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