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26(1 / 3)

第十五章 道統

入宮三十多年後,魏忠賢終於走到了人生的高峰。

但還不是頂峰。

戰勝了魏朝,除掉了王安,搞定了皇帝,但這還不夠,要想成為這個國家的真正統治者,必須麵對下一個,也是最後一個敵人——東林黨。

於是,在成為東廠提督太監後不久,魏忠賢經過仔細思考、精心準備,對東林黨發動攻擊。

具體行動包括,派人聯係東林黨的要人,包括劉一璟、周嘉謨、楊漣等人,表示自己剛上來,許多事情還望多多關照,並多次附送禮物。

此外,他還在公開場合,讚揚東林黨的某些幹將,興奮之情溢於言表。

更讓人感動的是,他多次在皇帝麵前進言,說東林黨的趙南星是國家難得的人才,工作努力認真,值得信賴,還曾派自己的親信上門拜訪,表達敬意。

除去遭遇車禍失憶,意外中風等不可抗力因素,魏忠賢突然變好的可能性,大致是0%,所以結論是,這些舉動都是偽裝。在假象的背後,隱藏著不可告人的秘密。

這個不可告人的秘密就是:魏忠賢想跟東林黨做朋友。

有必要再申明一次,這句話我沒有寫錯。

其實我們這個國家的曆史,一向是比較複雜的。所謂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能湊合就湊合,能糊弄就糊弄。向上追溯,真正執著到底,絕不罷休的,估計隻有山頂洞人。

魏忠賢並不例外,他雖然不識字,卻很識相。

他非常清楚,東林黨這幫人不但手握重權,且都是讀書人,其實手握重權並不可怕,書呆子才可怕。

自古以來,讀書人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叫文人,另一種叫書生。文人是“文人相輕”,具體特點為比較無恥外加自卑。你好,他偏說壞;你行,他偏說不行;膽子還小,平時罵罵咧咧,遇上動真格的,又把頭縮回去,實在是相當之扯淡。

而書生的主要特點,是“書生意氣”,表現為二杆子加一根筋。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認死理,平時不惹事,事來了不怕死。關鍵時刻敢於玩命,文弱書生變身鋼鐵戰士,不用找電話亭,不用換衣服,眨眼就行。

當年的讀書人,還算比較靠譜,所以在東林黨裏,這兩種人都有,後者占絕大多數,形象代言人就是楊漣,咬住就不撒手,相當頭疼。

這種死腦筋,敢於亂來的人,對於見機行事、欺軟怕硬的無賴魏忠賢而言,實在是天然的克星。

所以魏忠賢死乞白賴地要巴結東林黨,他實在是不想得罪這幫人。這世道,大家都不容易,混碗飯吃嘛,我又不想當皇帝,最多也就是個成功太監,你們之前跟王安合作愉快,現在我來了,不過是換個人,有啥不同的。

對於魏忠賢的善意表示,東林黨的反應是這樣的:上門的禮物,全部退回去,上門拜訪的,趕走。

最不給麵子的,是趙南星。

在東林黨人中,魏忠賢最喜歡趙南星,因為趙南星和他是老鄉,容易上道,所以他多次拜見,還人前人後,逢人便誇趙老鄉如何如何好。

可是趙老鄉非但不領情,拒不見麵。有一次,還當著很多人的麵,針對魏老鄉的舉動,說了這樣一句話:宜各努力為善。

聯係前後關係,這句話的隱含意思是,各自幹好各自的事就行了,別動歪心思,沒事少煩我。

魏忠賢就不明白了,王安你們都能合作,為什麼不肯跟我合作呢?

其實東林黨之所以不肯和魏忠賢合作,不是因為魏忠賢是文盲,不是因為他是無賴,隻是因為,他不是王安。

沒有辦法,書生都是認死理的。雖然從本質和生理結構上講,王安和魏忠賢實在沒啥區別,都是太監,都是司禮監,都管公文,但東林黨一向是做熟不如做生,對人不對事,像魏忠賢這種無賴出身,行為卑劣的社會垃圾,他們是極其鄙視的。

應該說,這種思想是值得尊重的,值得敬佩的,卻是絕對錯誤的。

因為他們並不知道,政治的最高技巧,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妥協。

魏忠賢憤怒了,他的憤怒是有道理的,不僅是因為東林黨拒絕合作,更重要的是,他感覺自己被鄙視了。

這個世上的人分很多類,魏忠賢屬於江湖類,這種人從小混社會,狐朋狗友一大串,老婆可以不要,女兒可以不要,隻有麵子,是不能不要的。東林黨的蔑視,給他那汙濁不堪的心靈以極大的震撼,他痛定思痛,幡然悔悟,毅然做出了一個決定:

既然不給臉,那就撕破臉吧!

但魏公公很快就發現,要想撕破臉,一點也不容易。

因為他是文盲。

解決魏朝、王安,隻要手夠狠,心夠黑就行,但東林黨不同,這些人都是知識分子,至少也是個進士,擅長朝廷鬥爭,這恰好是魏公公的弱項。

在朝廷裏幹仗,動刀動槍是不行的,一般都是罵人打筆仗,技術含量相當之高,多用典故成語,保證把你祖宗罵絕也沒一髒字,對於字都不識的魏公公而言,要他幹這活,實在有點勉為其難。

為了適應新形勢下的鬥爭,不至於被人罵死還哈哈笑,魏公公決定找幾個助手,俗稱走狗。

最早加入,也最重要的兩個走狗,分別是顧秉謙與魏廣微。

顧秉謙,萬曆二十三年(1595)進士,壞人。

此人翰林出身,學識過人,無恥也過人,無恥到魏忠賢沒找他,他就自己上門去了。

當時他的職務是禮部尚書,都七十一了,按說幹幾年就該退休,但這孫子偏偏人老心不老,想更進一步,大臣又瞧不上他,索性投了太監。

改變門庭倒也無所謂,這人最無恥的地方在於,他幹過這樣一件事:

有一次為了升官,顧秉謙先生不顧自己七十高齡,帶著兒子登門拜訪魏忠賢,說了這樣一段話:

“我希望認您做父親,但又怕您覺得我年紀大,不願意,索性讓我的兒子給您做孫子吧!”

顧秉謙,嘉靖二十九年(1550)生,魏忠賢,隆慶二年(1568)出生。顧秉謙比魏忠賢大十八歲。

無恥,無語。

魏廣微,萬曆三十二年(1604)進士,可好可壞的人。

魏廣微的父親,叫做魏允貞,魏允貞有一個最好的朋友,叫做趙南星。

萬曆年間,魏允貞曾當過侍郎。他和趙南星的關係很好,兩人曾有八拜之交,用今天話說,是拜過把子的把兄弟。

魏廣微的仕途比較順利,考中翰林,然後步步高升,天啟年間,就當上了禮部侍郎。

按說這個速度不算慢,可魏先生是個十分有上進心的人,為了實現跨越性發展,他找到了魏忠賢。

魏公公自然求之不得,僅過兩年,就給他提級別,從副部長升到部長,並讓他進入內閣,當上了大學士。

值得表揚的是,魏廣微同誌有了新朋友,也不忘老朋友。上任之後,第一件事就去拜會父親當年的老戰友趙南星。

但趙南星沒有見他,讓他滾蛋的同時,送給了他四個字:

“見泉無子!”

魏廣微之父魏允貞,字見泉。

這是一句相當狠毒的話,你說我爹沒有兒子,那我算啥?

魏廣微十分氣憤。

氣憤歸氣憤,他還是第二次上門,要求見趙南星。

趙南星還是沒見他。

接下來,魏廣微做出了一個出人意料的舉動,他又去了。

魏先生不愧為名門之後,涵養很好,當年劉備請諸葛亮出山賣命,也就三次,魏廣微不要趙大人賣命,吃頓飯聊聊天就好。

但趙南星還是拒而不見。

麵對著緊閉的大門,魏廣微怒不可遏,立誓,與趙南星勢不兩立。

魏廣微之所以憤怒,見不見麵倒是其次,關鍵在於趙南星壞了規矩。

當時的趙南星,是吏部尚書,人事部部長,魏廣微卻是禮部尚書,東閣大學士。雖說兩人都是部長,但魏廣微是內閣成員,相當於副總理,按規矩,趙部長還得叫他領導。

但魏大學士不計較,親自登門,還三次,您都不見,實在有點太不像話。

就這樣,這個可好可壞的人,在趙南星的無私幫助下,變成了一個徹底的壞人。

除了這兩人外,魏忠賢的黨羽還有很多,如馮銓、施鳳來、崔呈秀、許顯純等等,後人統稱為: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光這四撥人加起來,就已有三十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