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鬥,直至最後一人】
眼前的一切,都超出了努爾哈赤的想象,以及心理承受程度。
萬曆十二年(1584),他二十五歲,以十三副盔甲起兵,最終殺掉了仇人尼堪外蘭,而那一年,袁崇煥才剛剛出生。
他跟隨過李成梁,打敗過楊鎬,殺掉了劉綎、杜鬆,嚇走了王化貞,當他完成這些豐功偉業,名聲大振的時候,袁崇煥隻是個四品文官,無名小卒。
之前幾乎每一次戰役,他都以少打多,以弱勝強,然而現在他帶著前所未有的強大兵力,勢不可擋之氣魄,進攻兵力隻有自己六分之一的小人物袁崇煥,輸了。
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小本起家的天命大汗是不會輸的,也是不能輸的,即使傷亡慘重,即使血流成河,用屍體堆,也要堆上城頭!
所以,觀察片刻之後,他決定改變攻擊的方向——南城。
這個決定充分證明,努爾哈赤同誌是一位相當合格的指揮官。
他認為,南城就快頂不住了。
南城守將祖大壽同意這個觀點。
就實力而言,如果後金軍全力攻擊城池一麵,明軍即使有大炮,也蓋不住對方人多,失守隻是個時間問題。
好在此前後金軍缺心眼,好好的城牆不去,偏要往夾腳裏跑,西邊打,南邊也打,被打了個亂七八糟,現在,他們終於覺醒了。
知錯就改的後金軍轉換方向,向南城湧去。
我到寧遠時,曾圍著寧遠城牆走了一圈,沒掐表,但至少得半小時,寧遠城裏就一萬多人,分攤到四個城頭,也就兩千多人。以每麵城牆一公裏長計算,每米守兵大致是兩人。
這是最樂觀的估算。
所以根據數學測算,麵對六萬人的拚死攻擊,明軍是抵擋不住的。
事情發展與數學模型差不多,初期驚喜之後,後金軍終於呈現出了可怕的戰鬥力,鑒於上麵經常扔“萬人敵”,牆就不去鑿了,改爬雲梯。
衝過來的路上,被大炮轟死一批,衝到城腳,被燒死一批,爬牆,被弓箭、火槍射死一批。
沒被轟死、燒死,射死的,接著爬。
與此同時,後金軍開始組織弓箭隊,對城頭射箭,提供火力支援。
在這種拚死的猛攻下,明軍開始大量傷亡,南城守軍損失達三分之一以上,許多後金軍爬上城牆,與明軍肉搏,形勢十分危急。
祖大壽戰敗前,袁崇煥趕到了。
袁崇煥並不在城頭,他所處的位置,在寧遠城正中心的高樓。這個地方,我曾經去過,登上這座高樓,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城的戰況。
袁崇煥率軍趕到南城,在那裏,他投入了最後的預備隊。
長久以來的訓練終於顯現了效果,在強敵麵前,明軍毫無畏懼,與後金軍死戰,把爬上城頭的人趕了回去。
與此同時,為遏製後金軍的攻勢,明軍采用了新戰略——火攻。
明軍開始大量使用火具,除大炮、萬人敵、火槍外,火球甚至火把,但凡是能點燃的,就往城下扔。
這個戰略是有道理的,你要知道,這是冬天,而冬天時,後金士兵是有幾件棉衣的。
戰爭是智慧的源泉,很快,更缺德的武器出現了,不知是誰提議,拉出了幾條長鐵索,用火燒紅,甩到城下用來攻擊爬牆的後金士兵。
於是壯麗的一幕出現了,在北風呼嘯中,幾條紅色的鎖鏈在南城飄揚,它甩向哪裏,慘叫就出現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