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43(1 / 2)

第二十章 勝利 結局7

六月五日,皇太極撤軍,算是徹底撤了。

第二天,他率軍路過大淩河城,此處空無一人,於是皇太極下令——拆了。

泄憤需要,理解萬歲。

戰役至此結束,五月十一日至六月五日,在長達二十餘天中,後金與大明在錦州、寧遠一線展開大戰,最終以後金慘敗告終,史稱“寧錦大捷”。

在這場戰役中,後金軍傷亡極大。據保守估計,應該在一萬人左右,多名牛錄戰死,退回沈陽。

該結果充分說明,明朝隻要自己不搗騰自己,後金是沒戲的。

六月六日,就在皇太極撤退的第二天,袁崇煥向朝廷報捷:

“十年來盡天下之兵,未嚐敢於奴戰,合馬交鋒,今始一刀一槍拚命,不知有夷之凶狠剽悍……諸軍憤恨此賊,一戰挫之。”

天啟皇帝回應:

“十年之積弱,今日一旦挫其狂峰!”

皇帝很高興,大臣很高興,整個朝廷,包括魏忠賢在內,都很高興。

現在是天啟七年(1627)六月,很明顯,形勢還是一片大好。

天啟七年(1627)七月初一,兵部侍郎、遼東巡撫袁崇煥提出,身體有病,辭職。

一般說來,辭職的原因隻有一個:如果不辭職,會遇到比辭職更倒黴的事。

袁崇煥的情況更複雜一點,首先是有人告他,且告得比較狠。

寧錦大捷後幾天,禦史李應薦上書,彈劾袁崇煥,說他在戰役中,不援助錦州,是作戰不積極的表現,還用了個專用名詞——“暮氣”。

“暮氣”大致就是晚上的氣,跟沒氣也差不了多少,用這個詞損人,足見中華文化之博大精深。

如果你覺得這個彈劾太扯淡,那說明你還沒見過世麵。明代的言官,從沒有想不到,也沒有做不到,隻有想不想做,啥理由都能找,啥人物都敢碰,相比以往的張居正、李如鬆等等,這隻是小兒科。

此外,不服氣應該也是他辭職的原因之一。

寧錦大戰後,論功行賞,最大的功勞自然是魏忠賢,頭功;其次是監軍太監;再其次是太監(什麼都沒幹的);再再其次是閹黨大臣,如顧秉謙、崔呈秀等等等等;再再再其次,是魏忠賢的從孫(時年四歲,學齡前兒童),封侯爵。

袁崇煥的獎勵是:升一級,賞銀三十兩。

如果是個老實人,也就罷了,袁崇煥的性格,要讓他服氣,那是夢想。

而最重要,也最關鍵的原因在於,再幹下去,就沒意思了。

說到底,要想幹出點成績,自己努力是不夠的,還得有人罩著,按此標準,袁崇煥隻能算個體戶。

許多書上說,袁崇煥之所以離職,是因為他是東林黨,所以閹黨容不下他,把他趕走了。

這個說法有部分不是胡扯,也就是說,有部分是胡扯,袁崇煥雖然職務不低,但在東林黨裏,實在是個不起眼的角色,也沒什麼影響力,既不是首犯,也不算從犯,你要明白,閹黨也是人,事情也多,也沒功夫見人就滅,像袁崇煥這類人物,睜隻眼閉隻眼就過了。

但幹不下去也是實情,袁崇煥的檔案實在太黑,比如,他中進士時,錄取他的人是韓曠(東林黨大學士),提拔他的人是侯恂(東林黨禦史),培養他的人是孫承宗(模範東林黨),如此背景,沒抓起來就算是奇跡了,雖說他本人比較乖巧,但要魏公公買他的帳,也不太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