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73(1 / 3)

投降

帶了一萬多人,祖大壽跟何可綱去砌磚頭了,砌到一半,皇太極來了。

皇太極之所以來,也是不能不來,因為當他發現明軍在大淩河築城時,就明白,孫老頭又使壞了。

如果讓明軍在大淩河站住腳,錦州穩固,照孫承宗的風格,接下來必定是蠶食,慢慢地磨,今天占你十畝地,站住了,明天再來,還是十畝,玩死你。

所以,他親率大軍,前往大淩河,準備拆遷。

但祖大壽辛苦半年多,自然不讓拆,早早收工,把人都撤了回來,準備當釘子戶。

然而,當皇太極氣喘籲籲地趕到大淩河城下時,卻又不動手了。

他隻是遠遠地紮營,然後在城下開始挖溝。

皇太極很賣力,在城下呆了一個多月,也不開打,隻是圍城挖溝,挖溝圍城,經過不懈努力,竟然沿著大淩河城挖了個圈,此外,他還很有誠意地找來木頭,圍城修了一圈柵欄。

如此用功,隻因害怕。

鑒於此前他在寧遠、錦州吃過大虧,看見城頭的大炮就哆嗦,所以決定,不攻城,隻圍城,等圍得差不多了,再攻。

對於這一舉動,祖大壽嗤之以鼻,並不害怕,事實上,得知圍城後,他還派人在城頭喊話:

“我軍糧草充足,足以支撐兩年,你奈我何?”

皇太極聽到了,並不生氣,想了個很絕的回答,又派了個人去回話:

“那就困你三年!”

所謂糧食支撐兩年,自然是吹牛的,幾天倒還成,而且祖大壽當時手下的部隊,有一萬多人,雖然皇太極的兵力是兩萬多,但以他的水平,守半個月沒問題。

更重要的是,他還有個指望——援軍。

大淩河被圍的消息傳來後,孫承宗立刻開始組織援軍,先派了幾撥小部隊,由吳襄帶頭,往大淩河奔。據說後來的著名人物吳三桂也在部隊裏。

可惜,這支部隊剛到鬆山,就被打回去了。

皇太極早有準備,因為他的部隊,攻城不在行,打野戰沒問題,反正這破樓拆定了,來幾撥打幾撥!

孫承宗也很硬,這城樓修定了,就是用人擠,也要擠進去!

崇禎四年(1631),最大規模的援軍出發了。

這支援軍由大將張春率領,共四萬餘人,奔襲大淩河,列陣迎敵。

大客戶上門,皇太極自然親自迎接,到陣前一看,傻眼了。

統帥張春是個不怎麼出名,卻有點水平的人,他千裏迢迢趕到大淩河,卻擺出防守的陣勢,收縮兵力,廣建營寨,然後架起大炮,等皇太極來打。

因為就雙方軍事實力而言,跟皇太極玩騎兵對砍,基本等於自殺。擺好陣勢,準備大炮,還能打幾天。

這是個極為英明的抉擇,可惜,還不夠。

戰鬥開始,皇太極派出精銳騎兵,以左右對進戰術,攻擊張春軍兩翼。

但張春同誌很有水平,陣勢擺的很好,大炮打得很準,幾輪下來,後金軍隊損失慘重。

在戰場上,英明是不夠的,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實力。

進攻失敗後,皇太極拿出了他的實力——大炮。

由於之前被大炮打得太慘,皇太極決定,開發新技術,造大炮。

經過刻苦偷學,後金軍造出了自己的大炮,共三十門,雖說質量如何不能保證,至少能響。

所以當巨大的轟鳴聲從後金軍隊中傳出時,張春竟然產生錯覺,認為是自己的大炮炸膛,還派人去查,但殘酷的事實告訴他,敵人已經馬刀換炮了。

但張春認定,無論如何,都要頂住,他親自上陣督戰,希望穩住陣腳。

這個願望落空了。

為保證此戰必勝,張春來的時候,還帶上了一員猛將——吳襄。按原先的想法,吳將軍是本地人,跟皇太極也打了不少仗,熟悉情況。

應該說,這個說法是很對的,吳襄到底了解情況,一看仗打成這樣,立馬就跑了。

這種搞法極其惡心,並直接導致了張春的潰敗。

明朝四萬援軍就此覆滅,而城內的祖大壽,基本可以絕望了。

但絕望的祖大壽不打算放棄,他決定突圍。

突圍的地點,選在南城,據他觀察,南城敵人最為薄弱。

按祖大壽的想法,能突出去最好,突不出去就回來,也就是試試。但他萬沒想到,這一試,竟然解決了一個貝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