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然的偶然
山東的叛亂是個麻煩事,但要看跟誰比,要跟西北比,就不算個事。
據說朱元璋當年建都的時候,曾經找人算過一卦,大致內容跟現在做生意的差不多,比如這筆生意能做多少年,有什麼忌諱等等。
據說那位算卦的半仙想了很久,說了八個字:
始於東南,終於西北。
朱元璋建都南京,就是東南,按照這句話的指示,最後收拾他的人,是從西北過來的。
這句話看起來很玄,實際上倒未必。這位半仙懂不懂算卦我不知道,但他肯定是懂曆史的,自古以來,中原政權完蛋,自己把自己折騰死的除外,大多數外來的什麼匈奴、蒙古,都在西北一帶。
但就崇禎而言,肯定是不信的。因為對明朝威脅最大的,是後金。而後金的位置是東北,就算是被滅了,也是始於東南,終於東北。
但事實告訴我們,算卦這種事,有時是很準的。
西北很早就有人鬧事了,但原先並不大,最多就是幾十個人,搶個商鋪,拿幾把菜刀,鬧完後上山當匪,殺掉的最高官員,也就是個知縣,如果混得好,沒準將來還能招安,當正規軍。
到崇禎元年,事情鬧大了。
整個陝西、甘肅一帶,民變四起,殺掉知縣,隻能算起步了。個別地方還幹掉了巡撫,而且殺完搶完且不散夥,經常到處流竄,到哪搶哪。
這種團夥,史書上稱之為流賊。
流賊的特點是,四處跑,搶完就走,打一槍換個地方。組織性不強。昨天搶完,今天就走,可以,昨天被搶,今天加入搶別人,也可以。成員流動性很大,但都有固定領導團隊。
當時的西北,類似這種團隊有很多,優秀的團隊管理者也很多。但久而久之,問題出現了,由於成員流動性太大,且沒有固定辦公場所,團夥成員文化又低,天天跟著混,時間長了,很難分清誰是誰。
為妥善解決這個問題,團隊首領們想出了一個絕招——取外號。
所以在崇禎元年,陝西巡撫呈交皇帝的報告上,有如下稱呼:
飛天虎、飛山虎、混天王、王和尚、黑殺神、大紅狼、小紅狼、一丈青、上天龍、過天星。
全是外號。
取這樣的外號,是很符合實際需要的。畢竟團隊成員文化比較低,你要取個左將軍、右都督之類的稱號,他也不知道是啥意思,而且這種外號,大都是神魔鬼怪,叫起來相當威風。
至於這上麵提到的諸位神魔到底是誰,別問我,我也不知道。
鑒於該行當風險很大,且從業者很多,要是運氣不好,剛入行,把外號取好就被幹掉,也很正常。而且許多外號由於過於響亮,使用率很高,經常是幾個人共用一個外號,要搞清楚誰是誰,實在很難。
無論叫什麼,姓甚名誰,其實都無所謂,你隻需要知道,當時的西北,已經不可收拾。
按一般史書的說法,這種情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明朝末年,朝廷腐敗,經濟蕭條,貪官汙吏,苛捐雜稅數不勝數,民不聊生,於是鋌而走險。
這種說法,就是傳說中的套話,雖說不是廢話,也差不多。
因為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人並不知道,明朝末年的民間經濟並沒有蕭條,比如東南沿海,經濟實在太好,開生意做買賣,相當紅火,大家齊心協力,正在搞資本主義萌芽,蕭什麼條?
賦稅也沒多少,以往兩百多年,官田的賦稅,隻有百分之十,民間地主的賦稅,最多也就收百分之二十。後來開征三餉也才到百分之四十。當然,個把地主惡霸除外。
西北之所以湧出這麼多英雄好漢,隻是因為崇禎運氣不好,遇到了一件東西。
中庸有雲:國之將興,必有禎祥,國之將亡,必有妖孽。
其實遇到妖孽,倒也沒什麼,畢竟還有實體,實在不行,找人滅了它。
崇禎遇上的,叫做災荒。
翻開史書,你會不禁感歎,崇禎同誌的運氣實在太差:
崇禎元年,陝西旱災。崇禎二年,陝西旱災,崇禎三年,陝西旱災,崇禎四年,陝西旱災……
災荒之後,沒有糧食吃,就是饑荒。
沒有糧食吃,就吃人。
對受災的人而言,吃人,並非童話。
據說當時西北各地的小孩,是不能四處亂跑的,如果沒看住,跑了出去,基本就算沒了。
注意,不是失蹤,是沒了。
失蹤的意思,是被拐賣了,沒了的意思,是被吃了。
據說,當時還有人肉市場,具體幹什麼買賣,看名字就知道。
說這麼多,隻是想說,這並不是童話,也不是神話,而是真話。
既然有災荒,朝廷為什麼不賑災呢?
答案很簡單,沒錢。
此前有個經濟學家對我說,明朝滅亡的真正原因,是沒錢。
我表示同意,財政赤字太多,掙得沒有花的多,最後垮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