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兒(全七冊)493(1 / 2)

氣數

現在的崇禎,基本已經焦了,裏麵打得一塌糊塗,外麵打得糊塗一塌,沒法混了。

但他還是要撐下去,直到撐死,因為最能折騰他的那位仁兄還沒出場。

據說打崇禎十二年起,崇禎同誌經常做夢,夢見有一個人,在他的手上,寫了一個字——有。

這是個很奇怪的夢,而且還不止一次,所以他把這個夢告訴文武大臣,讓他們幫忙解釋。

大家聽說,都說很好,說很吉利,我想了想,有道理,因為有,總比沒有好。

然而有一個人卻大驚失色,這個人叫王承恩,是崇禎的貼身太監。

散朝後,他找到了崇禎,對他說出了這個夢境的真實意義,可怕的寓意——大明將亡。

按照王承恩的解釋,這個有,實際上是兩個字。上麵,是大字少一捺,下麵,是明字少半邊。

所以這個字的意思,就是大明,要少一半。

崇禎不信,不敢信,大明江山,自打朱重八起,二百多年,難道要毀在自己手上?

個人認為,崇禎同誌過於憂慮了,因為毀不毀,這事不由他。

但這個夢實在比較準,我查了一下,他做夢的時間,大致就是那個毀他江山的人,出現的時間。

崇禎十二年(1639),一個人從深山中走出。

他的隨從很少,很單薄,且很不起眼,無論是張獻忠,還是皇太極,他都望塵莫及。但命中注定,他才是最終改變一切的人,五年之後。

這人我不說,你也知道是李自成。

李自成在山裏蹲了一年多,幹過什麼,沒人知道,隻知道他出來之後,進步很快。

一年多時間,他又有了幾千人,占了幾個縣城。

但就全國而言,他實在排不上,有時經濟困難,還得找張獻忠拉兄弟一把。

鑒於生計困難,崇禎十三年(1640)初,他率軍進入河南,新年新氣象,他準備到那裏碰碰運氣。

通常來講,這個想法沒啥搞頭,因為之前他經常全國到處出差,河南也是出差地之一,跑來跑去,沒什麼意外驚喜。

但這次不一樣。

崇禎十三年(1640),河南大旱。

這場大旱,史料上說,是兩百多年未遇之大旱,河南的景象,借用古人的話:白骨露於野,千裏無雞鳴。

大旱也好,沒有雞叫也罷,沒有牛,沒有豬都罷,有一樣東西,是終究不會罷的——征稅。

不征稅,就沒錢打張獻忠,沒錢防皇太極,必須征。

這麼個環境,讓人不造反,真的很難。

至於結局,不用想也知道,勞苦大眾,固然勞苦,也是大眾,勞苦久了,大眾就要鬧事,就要不交稅,不納糧,於是接下來,就是那句著名的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