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買隻“金基”下下蛋
錢小小的生活
現在,錢小小的手裏已經有些積蓄了。
人總是這樣的,當你沒有錢的時候,你會覺得錢不重要,有房子有老公就夠了;可當你有了些錢之後,就會想有更多的錢。
現在,錢小小就在想,怎樣能讓他們的錢,再生出錢來呢?
她最先想到的是股票。
前些年股市看好的時候,好多朋友都賺了好多錢。當時小小又買房子又結婚,手裏沒有錢。後來終於有存款了,股市卻又低迷了。看著現在剛剛又有抬頭的跡象,小小有些動心,很想投一筆。
她想找個了解股市的朋友谘詢一下。第一個想到的是當年的學姐。
學姐一向走在時代前沿,流行什麼她都懂。她聽完小小的想法,搖頭說:“股市現在還是在動蕩,不太穩定,不如,你買基金吧。”
“基金和股票有什麼區別?”
學姐說:“基金和股票相比,前者風險小,而收益也少。股票收益大,而風險也大。總之,收益和風險是並存的。基金大多數情況是長線投資。”
錢小小還是不太懂,但隱約覺得,投資當然還是風險小比較好。
學姐笑說:“也不一定,有的人覺得基金賺的少,股票收益快。或者這樣,你先買無風險的貨幣型基金,收益率大概相當於稅後的一年期定期存款,等對基金充分了解後,再在適當的時機轉換成股票型基金或配置型基金。再熟悉了,就幹脆轉買股票。”
錢小小立刻同意。
在這一年裏,她一邊跑銀行,一邊看網絡,充分了解基金的知識。實地操作中學習是進步很快的,她沒有多久就基本掌握了基金的基礎知識和竅門,這個時候,她的貨幣型基金已經賺到了一筆小錢。她又充分調查了背景和資料,自己選擇了幾隻基金來投。
錢小小的優點是,穩重。一邊賺錢,一邊逐步收回成本,逐漸隻用賺到的錢來投資,保證不會賠本兒。她不貪心,也不執著,賺了高興,賠了也不較真。別人為基金亦喜亦憂的時候,她養的“金基”已經快樂地下了好多蛋了。
理財秘籍
基金的通俗解釋
假設您有一筆錢想投資債券、股票等這類證券進行增值,但自己又一無精力二無專業知識,並且你錢也不算多,就想到與其他10個人合夥出資,雇一個投資高手操作大家合出的資產進行投資增值。但這裏麵,如果10多個投資人都與投資高手隨時交涉,那事還不亂套,於是就推舉其中一個最懂行的牽頭辦這事。定期從大夥合出的資產中按一定比例提成給他,由他代為付給高手勞務費報酬,當然,他自己牽頭出力張羅大大小小的事,包括挨家跑腿,有關風險的事向高手隨時提醒著點,定期向大夥公布投資盈虧情況等等,不可能白忙活,提成中的錢也有他的勞務費。上麵這些事就叫做合夥投資。
將這種合夥投資的模式放大100倍、1000倍,就是基金。
買基金的四大秘訣
首先,根據經濟發展周期判斷買入點時。我們常說,股市是經濟的晴雨表,如果股票市場是有效的,股市表現的好壞大致反映了經濟發展的景氣狀況。經濟發展具有周期性循環的特征,一個經濟周期包括複蘇、擴張、過熱、衰退幾個階段。一般來說,在經濟周期衰退至穀底到逐漸複蘇,再到有所擴展的階段,投資股票型基金最為合適。當明確認為經濟處於景氣的穀底階段時,應該提高債券基金、貨幣基金等低風險基金的比重,如果經濟處於發展的複蘇階段,應加大股票型基金的投資比重。當經濟發展速度逐漸下降的時候,要逐步獲利了結,轉換成穩健收益類的基金產品。綜合目前的股票市場和經濟發展的情況,預期未來幾年都會有很好的發展,目前應該是投資股票型基金的好時機。
其次是基金募集的熱度。股市中的一個屢試不爽的真理是行情在情緒高漲中結束,在悲觀中展開。當平時不買股票的人開始談論股票獲利的可能性,當買賣股票成為全民運動時,距離股市的高點就為時不遠了。相反,當散戶們紛紛退出市場時,市場可能就要開始反彈了。其實,判斷市場的冷與熱,從基金募集情形就可窺見一斑。經驗顯示,募集很好的基金通常業績不佳,募集冷清的基金收益率反而比較高。這是因為投資人總是勇於追漲殺跌,怯於逢低介入。
再次,要注意基金營銷的優惠活動,節省交易費用。目前,基金公司在首發募集或者持續營銷活動期間,為了吸引投資者,通常會舉辦一些購買的優惠活動。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持續營銷活動中,基金公司一般會選擇業績優良的基金,投資這些基金通常比較安全,加上還能享受費率優惠,何樂而不為?
最後,申購基金要擺脫基金淨值的誤區。投資基金的時候,人們通常覺得淨值低的基金較容易上漲,淨值高的基金不易獲利,所以,基金在募集階段、麵值為1元時,投資者覺得很便宜,比較好賣。這完全是一種錯覺,淨值的高低與是否容易上漲沒有直接的關係,基金與股票在這方麵是完全不同的。股票在價格很高時很容易回調,因為股價的上漲依賴於公司盈利能力的增強,如果公司盈利能力跟不上股價的上漲速度,股價必然會下跌。而基金投資是很多隻股票的集合,基金經理會隨時根據個股股價的合理性、公司經營的競爭力、其所在行業的景氣程度和市場變化來調整投資組合,隨時可以選擇更具潛力的股票替換原有的股票。因此,隻要基金投資組合調整得當,淨值可以無限上漲。相反,如果組合選擇有問題,淨值再低仍然存在繼續下跌的可能。所以,選擇基金不應看淨值的高低,而是要根據市場的趨勢來判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