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序一
讓中醫更加貼近百姓
半年多前,中裏先生請恩師謝陽穀教授對自己的舊作《求醫不如求己》進行指點。謝教授現任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和北京中醫協會會長。在幾十年的職業生涯中,謝教授一直致力於中醫文化的普及和推廣,致力於中醫事業的發展和深化。讀完《求醫不如求己》,謝教授一時興起,用毛筆小楷給中裏先生修書一封。值新作《求醫不如求己2》出版之際,中裏先生征得恩師的同意,將此信公諸於眾,並以之為序。讀者可以從信中感受到謝陽穀教授對中醫事業的深情以及對中裏先生用現代人的思維方式普及中醫的支持和鼓勵。以下是信的正文:
小鄭:
認真讀完你的《求醫不如求己》,心中不禁百感交集。作為從事中醫管理幾十年的專業工作者,我一直認為將祖先留下來的中醫文化發揚光大是我們肩負的責任。但是近年來,中醫存廢之爭鬧得沸沸揚揚,有些非專業領域的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中醫進行了歪曲和斷章取義,而專業領域的學者在傳播中醫文化時又多於學術化和理論化。百姓普遍認為中醫雖然療效確切,但隻能求助於中醫大夫,自己很難觸其玄機。《求醫不如求己》不僅在中醫思想的傳承和延伸方麵,做出了許多有益的探索和突破;更以通俗易懂和百姓喜聞樂見的語言表達出來,為在芸芸眾生中普及中醫基礎知識和文化理念可謂貢獻不小。
讓中醫更加貼近百姓是我多年來的夙願。我願意與你一道為達成這一夙願,振興祖國的中醫事業而努力!
謝陽穀
代序二
求醫不如求己
十年前,我與一位來自台灣的企業家朋友共進晚餐,無意中得知他三十年不愈的鼻炎竟在中裏巴人老師的指導下不治而愈,不禁拍案稱奇。當時的我正飽受過敏性鼻炎之苦,於是經這位朋友介紹,我認識了中裏老師,從此與健康和中醫結下了不解之緣。
結識中裏老師,真是人生中的幸事。除了自己纏身多年的鼻炎在不知不覺之中得以康複,從而讓自己理解了求醫不如求己的真諦;更耳濡目染了中裏老師精神的高貴和心靈的自然,養成了自己不盲從、不刻意的習慣與心態。老師智慧逍遙,淡然處世,隱於市或居於野,可入世,也可出世,感覺很像當代的莊子。如果把人看做一頭牛,那麼中裏老師的一身絕技就是庖丁手中的刀,"以無厚入有間"。難得的是,中裏老師樂於把刀送給每一個人,從養生技巧到養心秘訣,從治病之方到處世之道,從理念到方法,從身體到靈魂,能否讓它既合桑林之舞,又合中音之樂,就看每個人的造化了。這把刀便是《求醫不如求己》。
中裏老師在《求醫不如求己》中強調人體自愈的功能,提供了諸多養生治病的妙方,簡單易行,務實有效。難能可貴的是,似是而非的生活哲理,莫測高深的醫學理論,都在老師的筆下深入淺出,娓娓道來。老師的文字或沁人心脾、隨意自然,給人信手拈來之感;或心無旁騖、舉重若輕,頗有四兩撥千斤之力,可謂雅俗共賞,老少皆宜。
佛說,苦海無邊,回頭是岸。如果把疾病比做苦海,把健康比做岸,那麼歸於健康的關鍵就在於你願意不願意真的回頭,這個心願的力量,比你所想象的還要強大,因為它除了提供你到岸的船隻,更拾起你的信心、勇氣和希望,給你新生的力量。芸芸眾生,無論財富,無論榮耀,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身心的健康。生活有各種各樣的方式,最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如果我們能夠端正心態,輔之以養生之良方,防患於未然,便可能到達健康的彼岸。這就是中裏老師和《求醫不如求己》所給我的啟示。
高慧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