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民主(1 / 1)

新民主

北京市人大組織我們這些人大代表集中學習,請中國社科院政治學所研究員房寧、中國政法大學憲法研究所所長焦洪昌、全國人大辦公廳研究室主任尹中卿等一些老師來講課。他們講得很好,無論是講《憲法》,還是講民主政治都通俗易懂,讓我受益匪淺。這次學習對我來說是普及教育,對過去一些僅停留在字麵上的詞語和概念有了新的理解和認識。

比如一位專家講到民主政治,他說民主政治分為三種:競選民主、協商民主和自治民主。西方國家實行的民主絕大部分是競選民主,從議員選舉到國家總統的選擇,都是通過競選來實現政治的民主。而我國的競選民主是通過“人大”體現的,協商民主是通過“政協”體現的。這幾位老師共同的特點是先把我國《憲法》中的《序》重複講一遍,從1840年一直講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作為他們的開場白,但每人講得都很生動。“對民主政治的理解不能認為隻有競選民主一種,協商也是實行民主政治的方式之一。”“在憲法中已經賦予了民主政治權利,在實際執行中如何不打折扣去實施。”……這些都是他們的觀點。學習中我一直在想一個問題,撇開自治民主這種方式不談(老師也沒有多講),競選和協商這兩種民主方式是不是要截然分開?如果在協商的基礎上再加上選舉是不是更能體現民主?在未來的新世界裏,哪種民主的形式更適合我們?協商的另一種表達方式和用詞是“磋商”。我們麵向著新世界,新世界的特征是什麼?一定是團結的、合作的。離開了團結、合作,我們將一事無成。作為個人,離開了團結與合作,在現代社會就會變得生活不能自理,甚至到無吃、無喝、無穿的悲慘境地。要團結合作,唯有發揚磋商的精神,要在更大範圍、更深的領域去磋商,在全球範圍內磋商。而以磋商作為前提,在磋商精神的指引下,在磋商這獨特的文化氛圍下進行選舉,這種“磋商+選舉”的民主方式可能更完善,更適合新世界。西方競選民主,給了每個人以自由,是對皇權的反抗。但我們看到西方競選也在製造矛盾、對抗,甚至仇恨。競選的基本規則是多數壓過少數,強者壓過弱者,聲音大的壓過聲音小的。這也有不合理的地方。

擺在我們麵前的路可能有兩條:一條是學習和重複西方民主道路,把人的解放和自由放在第一位;另一條就是麵向新世界,在磋商基礎之上選舉,通過磋商去選擇一條正確的道路。正確的道路也不可能一開始就選擇正確,要不斷地依靠磋商去反省、去修正。

實際上,在今天東方、西方都不得不麵向新世界,技術進步、人類的成熟都是新世界的標誌。我們應該在廣泛磋商的基礎上,在磋商的氣氛下進行選舉,確定社團和國家以及全人類麵對的大事情。“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必須讓權力在陽光下運行”。這些都是中共十七大提出的論述。我想,適合未來新世界的政治體製也許就會在磋商中產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