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平壤到三八線的路上,我看到山坡上許多老人和小孩在挖野菜,這場景我太熟悉了,小時候這時正是鬧春荒的季節,就是靠野菜充饑。我的一位朋友看到了UN送糧食的汽車。回到平壤,看到野餐的人們吃得非常好,她們都熱情地給我敬酒,可惜我不能喝酒,又無法說,感覺自己非常不禮貌。這是我與普通朝鮮人接觸最深入的一次。
幾天的參觀過程中,我們真正接觸到的朝鮮普通老百姓很少。朝鮮政府對所有去朝鮮的外國人,包括中國人,管理得都很嚴格。我們都被帶到一個叫羊角島的小島上住著,島上有個飯店。出去旅行的路線都是他們指定的路線,跟朝鮮當地老百姓接觸的機會非常少,隻是在地鐵裏麵、在馬路上看到過,打過招呼,但語言不通,沒有更深入的交流。但從他們的眼神來看,還是非常羨慕外麵的世界。我們這個團裏麵共有17個人,有5個人是黃皮膚的亞洲人,另外12個人都是歐美人。我們這一行人走在路上,很能吸引朝鮮人的注意。他們看西方人的眼神,讓我想起來中國在“文化大革命”期間人們的眼神,充滿了好奇。我們團有一個歐洲的小夥子,非常豪爽,他手上長著特別長的毛,漂亮的女導遊看見了非常好奇,就摸了他一下,把這個小夥子高興了四五天。不過也隻能好奇,在朝鮮,滿足人們對外界好奇心的渠道很少。所有人的信息來源主要是看報紙,他們的電視沒幾個台,而且效果不好,都是雪花,電視節目大部分是唱紅歌,歌的調子都比較高,跟我們“文革”期間唱的歌差不多。作為一個現代的人,我對知識和信息的渴求比對服裝、對食物的渴求還要大。在國內的時候,雖然更多時間是在辦公室裏工作,但每天接觸的信息很多,處理郵件、開會、打電話、發E-mail,都跟信息有關。而且我有三個隨身攜帶的寶貝,手機、iPad和電腦。這三個和它們背後非常強大的互聯網保證了我每天對公司、社會和世界各地信息的攝取。
可是到了朝鮮,三件寶貝都不能用了,我就像被強製戒煙的煙民一樣,非常別扭,又像突然失明的人,斷絕了與外界的聯係,不知所措。這是我在朝鮮最大的不適應,對我來說是一個不小的挑戰。之前在國內天天上網,沒覺得有什麼不妥,到了朝鮮我才體會到,我對互聯網的依賴性已經非常強了。比如在國內,我要見個人,先到百度上查一下這個人的背景,或上微博了解下他的近況;遇到不懂的詞,直接百度一下就知道什麼意思。在朝鮮,我記得去三八線的時候,突然想確切地了解三八線是怎麼形成的,三八線有多寬、有多長,我頭腦中第一個反應就是上百度查一下,可是這個時候沒有網絡!我感覺自己像與世隔絕一般,完全不知道這個世界上發生什麼事情,萬一家裏和公司發生什麼事情,或者國家發生了什麼事情,根本無法及時知道。
我曾經懷疑過中國三十年的改革開放,去了朝鮮之後,我對於改革的信心反倒堅定。雖然朝鮮人質樸的美很打動我,但向往的同時我又對他們充滿同情。我覺得,無論是國家還是民族必須要與時俱進,而要發展和進步,最關鍵的是要跟這個世界融為一體,如果將自己與外界隔絕,全都自主了,實際上是發展不了的,這是我最深的體會。其實朝鮮人在智力等各個方麵絕不比其他國家的人差,但他們目前的生活狀態、經濟發展的狀態與世界大多數國家相差甚遠。而且朝鮮也非常注重教育,有好多的學校,可是我覺得這樣的教育還遠遠不夠,還一定要跟外麵的文化和知識進行交流。社會的進步一定得給所有的人自由,一定得開放,如果不開放的話,獲得知識、信息的途徑會非常少,與外界文化和經濟等各方麵的交流就少,各種思想不發生碰撞的話,各行各業很難有本質上的提高。
從平壤到三八線的路上,我看到山坡上許多老人和小孩在挖野菜,這場景我太熟悉了,小時候這時正是鬧春荒的季節,就是靠野菜充饑。我的一位朋友看到了UN送糧食的汽車。回到平壤,看到野餐的人們吃得非常好,她們都熱情地給我敬酒,可惜我不能喝酒,又無法說,感覺自己非常不禮貌。這是我與普通朝鮮人接觸最深入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