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來米花在線書庫看書,我們竭力為您推薦精品,不看不知道,一看忘不掉,我們的努力更新在於您的熱情參與】
自序:放空自我,留住本真
自從出版了《我用一生去尋找》這本書後,總有人問我,你在尋找什麼?找到了沒有?
我到底在尋找著什麼?2008年6月,因為SOHO中國基金會準備在甘肅災區建學校,我們幾個人去實地了解情況,我又回到了老家天水。此行把我的思緒拉回到了童年。
童年的我生活在偏僻的大山裏,沒有電,沒有電燈,沒有各種電動機旋轉帶來的噪音。寧靜,是這座小山村的特點。這個小山村坐落在渭河邊上,渭河對麵的小鎮在我小時候就通了電,夜晚遠遠望去有星星點點的電燈發出的光。多少個夜晚除了數天上的星星,聽媽媽講月亮的故事,還可以隔河看到對麵小鎮的燈光。
偶爾去一趟縣城,最吸引我的也是燈光,燈光是城市和鄉村最大的區別。燈光把縣城的夜晚照得和白天一樣,沒有了黑暗帶來的恐懼。受光的吸引,我心中一直盼望著電能夠早一天通到我們的山村,盼望著光明早一天來到我們的村子。三米三花三在三線三書三庫三ht
今天,村裏早通上電了,電燈亮了,各種電動機帶著各種頻率的噪音在不停地旋轉。聽村裏的人說,寶雞到天水的高速公路2009年已開通了,高速公路從我家門口經過,偏僻的山村也不再偏僻了。
我的祖先們要走出大山很不容易,那是一大片連綿不絕的秦嶺山脈,火車要穿越上百個山洞才能出來。我們這裏的人們最向往的是陝西“八百裏秦川”,我十五歲那年穿過秦嶺走到西安西邊的寶雞時,一眼望去,沒有大山遮擋的開闊視野讓我心中湧起一種異樣的感覺,這種異樣的感覺一直留在我的記憶裏。“八百裏秦川”是富裕、開闊、知識、文明的象征。家裏的親人鼓勵我走出山坳坳裏的小天地,到山外麵更廣闊的地方去,我艱難地走出來了,去尋找著親人們和自己的夢想。一直在走,一直在尋找,走出了秦嶺山脈,走進了陝西的“八百裏秦川”,走進了大都市北京。然後又走過了亞洲的一些國家,美洲和歐洲的一些國家。用上蒼在基因中賦予我們的方向和目標,用好奇的目光在世界各地不斷尋找,尋找知識、文明、財富。尋找到了許多,但也有許多沒有找到,尋找還在繼續。
受知識之光、智慧之光、美之光的吸引,發現我尋找的東西就在自己的心裏。但這個東西究竟是什麼,直到現在我都說不清楚,隻覺得有一種朦朦朧朧的意識和感覺,以前它與我若即若離,現在雖然觸手可及,摸得到,感受得著,卻說不出,暫且稱其為“真理”吧。
而且,這個“心裏”和自己還不是一回事,甚至是兩個世界。有一些非常聰明的人在人生路上追求的過程中,突然發現找到屬於自己的“真理”了、找到了正義、找到了創造力,這時候其實處在一種非常危險的狀況,如果人的自我意識開始膨脹,就覺得他是這個領域裏麵的權威、是真理的化身、是正義的化身,就非常危險了。我感覺這個東西就像彼岸,需要不斷去追尋,卻不能到達,一旦到達,就意味著彼岸的消失,真理的破滅,攥在手裏的,隻是你自己的狂妄。
因此,雖然有時候我覺得,這種真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智慧、是創造力、是公平和正義——這些隻是我思想的感覺,可能我想的和感覺到的東西不是這三個名詞涵蓋得了的,我也不知道這些東西我追求到了多少,最重要的是它的源泉不在我的身上。任何一個追尋的人,不光是我,都要像竹子一樣,變成空心的,才能夠讓創造力、讓智慧、讓公平和正義等這些力量從自己的身上穿過,在世界上發揮作用。
於是我開始放空自己,反省自己,回味自己,我看到了兒時純潔的夢想和記憶,看到了年輕時曾經躁動不安的內心,看到了迷茫時呆滯的眼神、探討時與朋友的高談闊論,我仿佛還看到了世界最初的本真,科學、宗教與藝術的年輪,看到了世上潛在的暗流翻滾……
雖然不能闡釋,但我可以記錄,就像當年我們用文字記錄下《披荊斬棘,共赴未來》的激情與抱負一樣——那是我們共同思索的產物,這次,則是我心裏的本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