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難中的幼小人生觀(1)(1 / 1)

##這裏是米花在線書庫,歡迎加入米花書友大家庭,我們一起翱翔在文字的海洋裏麵,享受閱讀的無上樂趣##

苦難中的幼小人生觀

農村的艱苦環境對我的個人成長是最寶貴的一筆財富,沒有比這筆財富更寶貴的了。因為我小時候家裏出身不好,西北又常幹旱,吃不飽是常事。我記憶最深刻的是10歲左右時的一次旱災。

那一年可能是1971年或1972年,具體年份我記不清了,大概記得當時我正上小學二三年級,那年西北發生了一場很大的旱災。我們全村的大人們都很緊張。大隊剛在山頭上裝了一部新的廣播,不停地在廣播裏傳達各級領導的指示,有公社領導的,有縣領導的。學校也停課了,我們小學生年齡大一點的用水桶,小一點的,像我們二三年級提不動水桶的就用瓦罐,從河裏提水給地裏的玉米澆水。

那時我的年紀很小,還沒有大人們的那種恐懼和緊張。澆完水回到教室後我寫了一篇日記,那時我們剛開始學著寫日記,我記得這篇日記還受到了老師的表揚,並且被貼到了教室後麵的牆上。

接下來河裏的水也幹枯了,有些水井也沒有水了,吃水要到很遠的水井裏去挑。恐懼和緊張的氣氛在全村裏一天天地加重。

有一天,我看到幾位老人悄悄地進入我們學校旁邊的寺院裏,跪在菩薩麵前祈求上天能給快幹死的莊稼下一點雨,救救村裏人的命。在平時總有武裝起來的基幹民兵來阻止這些封建迷信活動,那天我沒有看到這些民兵。這幾位老人走後,我在菩薩麵前發現了一個大蘋果,我拿走吃了,並把這事告訴了同班的另外一個同學。從那以後我們倆經常結伴守在菩薩麵前,希望能再碰上菩薩給的好吃的東西。但再也沒有了,就遇上這一次。

等我們小孩感覺到緊張的時候,是真正到了沒有飯吃的時候了。那時政府每隔幾天發一些救濟糧,救濟糧不是麵粉或者大米,而是一些發黴了的紅薯片,很厚、很難吃,無論是煮著吃,蒸著吃,還是磨成麵烙成餅吃都很不好吃。記得有一次,我實在吃不下去這紅薯麵烙的餅了,還受到過爸爸的訓斥。

有一天,生產隊裏又開始發救濟糧了,但不給我們家發,說政府有規定,不給地主家發救濟糧。爸爸聽了很生氣,說地主家的人也不能被餓死啊。媽媽忙阻止他,怕讓村上的幹部聽到後會把他抓起來,送進學習班或者到街上遊行。最後費了很大的周折,終於領到了救濟糧,因為生產隊終於搞清了政策的界限:不給地主分子家庭發救濟糧;地主家是可以發救濟糧的。這就是我在小學裏學到的一些名詞和政治概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