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老保險是累計算的,到退休年齡繳費滿15年(目前政策),就可以享受養老金待遇,中間是允許有中斷時間的,領取方式要按當地規定為準。如果能先了解自己在退休時大約能領到多少養老金,也能計算出自己的退休金還需要多大的努力。

養老保險大約的計算方式:本地區社會平均工資的20%+個人賬戶累計的1/120(加過渡性養老金)。

假如一職工每年交3000元的社保養老金,共交30年,那麼個人賬戶累積為9萬元。假如他領取養老金時當地平均工資為2

000元,那麼他領的養老金約為每月:2000×20%+90000×1/120=400+750=1150元。(詳細可詢問相關單位或保險經紀。)

3.學會看懂經濟指標

如果你不懂得看經濟指標,不明白各項經濟指標背後的含義,那你永遠都不可能理好財,就像現在很多精明的家庭主婦也了解,當消費者物價指數漲幅超過3%時,就表示通貨膨脹就可能要來了,超過5%,就代表著正麵臨嚴重的通貨膨脹,要有相應的應對策略。

4.懂得教育小朋友理財

給孩子魚吃,不如教他釣魚。現代父母孩子生的少,大多盡可能滿足孩子的諸多需求,要引導自己的孩子了解父母賺錢的艱辛,進而懂得金錢的實際價值,學會自立及控製自己的花費,可以避免孩子成為“啃老一族”,也等於降低晚年退休生活的理財風險。

5.訂定個人或家庭的理財目標

每個人都應該有憂患意識,及早而且正確地設立理財目標,因為沒有人不希望到老不用憂愁錢的問題。但是,理財目標的設定,跟人生階段與風險屬性有關係,比如,單身的時候,資產增值可能比子女教育基金重要,但退休期的養老與遺產規劃,可能更為優先,確定具體的財務目標,花錢也會變得更為踏實。

6、重視人生兩張“資產負債表”

《商業周刊》曾經報導,《富爸爸,窮爸爸》一書的作者是清崎和他的妹妹,他們一起在亞洲巡回演講。兩人雖然出生自同樣的家庭,但從小卻追求不同的人生,哥哥選擇追逐金錢,妹妹則追求靈性,省吃儉用隻為存錢到印度靈修。後來,妹妹發現自己得了癌症及心髒病,卻沒有買保險,所以必須支付上百萬的醫療費,還好,她哥哥已經是億萬富翁,能夠幫她解困。

股神巴菲特有句名言:“投資在你認為有價值的事情上”。每個人認為有價值的東西都不一樣,在追求的過程中,無論你得到什麼,又會失去什麼,到最後都是要自己承擔。人生有兩張負債表,一張是“金錢賬戶”,一張是“心靈賬戶”。人生的資產負債表,有時不需要跟別人交代,因為別人也不會理解,但是,一定要記住,資產負債表的結果,最後是由自己來承擔,因此,“金錢賬戶”與“心靈賬戶”兩者都忽略不得。

基本上,學校沒有給任何保險,就不能領到退休金。而且,領取退休金的前提是要加入社保,交納養老金15年。除非根據《勞動合同法》的規定,從2008年1月1日起,超過一個月不與員工簽訂勞動合同的,單位應該給2倍的工資,所以在工作的時候,也要注意爭取自己應有的權益。

“憶”如反掌:

一位網友曾提出在學校任職外聘工作,學校沒有給任何保險,也沒有簽合同,隻是每個月支付工資。後來學校合並了,此時網友也已經58歲了,他才想到自己是否能領到退休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