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一個成功者的背後,沒有幾雙嫉妒的眼睛?哪一個成功者的腳下,沒有無情的絆子?這道理恐怕人人都懂,隻是,當事業成功或即將成功時,很多為之奮鬥的人隻看到了希望,於是就鬆勁了,飄飄然了,不成想小河溝裏也會翻大船,最後功虧一簣!隻能恨自己太膚淺,天大的悔恨也隻能往肚子裏咽。
經曆了商戰的人們稱:“商場如戰場!”今日我麵對著大牆內關著的董事長、總經理們,更覺得此論絕非危言聳聽。
對於初涉商海的人來講,無不渴望一夜暴富,無不想隨時都有財源滾滾的商機在等待著自己。可談何容易?經曆幾次失敗之後,一些心理成熟的人,鍥而不舍,終於從困境中抓住機遇,從而獲得最後的成功;可是,也有一些投機鑽營之徒,以不勞而獲為出發點,把商海攪亂,使別人失去已經取得的成果,達到自己亂中取勝的目的。
今天所講述的是一個真實的故事,主角黃生宏曾經是一個擁有百萬元資產的公司經理,誰曾料到他的生活中還有十多年的鐵窗生活在等著他呢?法律是神聖的,也是無情的!對於他的罪行,法院毫不客氣地判了13年徒刑,讓他進行認真的反思、懺悔,從而改造自己的靈魂。
已經入獄三年的黃生宏,對昔日的經曆仍記憶猶新,特別忘不了的是他的成功與輝煌,當然還有他的腐敗、墮落。
作為管理他的警察,我給他歸納了八個字:得意忘形,失意不遠!
公元1978年,那是一個百廢待興、百善待舉的年代。由於國家封閉了幾十年,人們過夠了窮日子,過怕了窮日子,有那麼一部分人,迎著第一縷曙獄警雜記光,衝破桎梏,大膽地闖進商海做弄潮兒,先富了起來。也許是中國人的習慣吧,這些人不論大富還是小富,首先想到的是改善自己的居住條件、生活條件,大到樓堂館舍,小至民房,有的在規劃,有的在建設,更有的建了拆、拆了建,用在建設上麵的開支成倍地增長。建築行業的興盛,無疑帶動了建材市場的繁榮,這對鋼廠來說真是天賜良機。鋼的產量增加了,倒鋼材的小販富了,管鋼材的領導富了,連鋼廠看大門的門衛都多多少少地賺到外快了。
商品經濟成了眾多當權者以權謀私的幌子,成了藏汙納垢的溫床!雖然,當官的有很多理由為自己牟私利,職工們還是找到了發泄的辦法,畢竟企業是國家的。是在共產黨的領導下,職工還是企業的主人,至少說是企業發展的動力。某廠的職工們看著自己流血流汗生產出來的緊俏商品,供少數人大把大把地賺錢,裝入他們的腰包,自己的收入並未提高,生活未能得到改善,積極性大大地受挫。鋼廠的領導們心裏非常明白,眾怒難犯!隻顧自己,職工們是不答應的。在這種大趨勢下,領導們既要保住自己,又要撈取群眾的口碑,扮演菩薩角色。於是能鑽商品經濟空子的廠子如雨後春筍般誕生了,諸如:“鋼材批發零售公司”、“廢舊鋼鐵回收公司”、“廢鋼渣清除公司”、“副食供應公司”等等。為了便於管理,他們把鋼廠的“三產部”升格為“鋼廠第三產業公司”,管理公司的一切事務。
時值改革開放的初期,人們的思想觀念還沒有轉變過來,很多人因為三產公司有風險避而遠之。黃生宏,這個曾被群眾稱為敢說敢為的才子,被領導視為不安現狀、不好管理的中層幹部,不知得罪了哪路神仙,被從某部門主任的位置調到了“三產公司”。許多吃慣了計劃經濟大鍋飯的人,想看黃生宏的笑話,可不曾想到,這裏竟成為黃生宏施展才能的舞台,成為改革開放的一顆耀眼明星的誕生地。
把握機遇重塑自我
擔任了經理的黃生宏滿懷信心,鋼廠黨委雖然給公司定了很高的經濟指標,但也相應的給予了他們批發、零售、采購等方麵的優惠政策。黃生宏知道,這可是自己展示才華不可多得的時機!正所謂機遇和挑戰並存!不能把擔任這一職務看做是“被整”,他自有一套計劃和安排,渴望借此機會能一顯身手。麵對各方麵的議論,他心想:“燕雀安知鴻鵠之誌?”
獄警雜記分配給公司的人,基本上都是各單位出了名的刺頭、搗蛋鬼,黃生宏心裏明白這群人的素質和潛在的能量,自己事業的成敗,既取決於自己的決策,同樣也取決於這群人的工作態度,他不敢掉以輕心。在別人還沒有完全想通、完全適應的時候,他就坦誠地告訴大家:不要一門心思地去考慮別人如何議論,要往前看,公司是新生事物,我們隻有用全部的精力投入工作,幹一番事業,才是對公司負責、對我們自己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