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序漸進:分娩就像建座羅馬城(2)(1 / 1)

由此我總結,在成為一名真正的產科醫生之前的我的小小前半生裏,在電視電影屏幕上看到聽到有關生孩子的張牙舞爪、大呼小叫,其實都是在上演第二產程。

別看那些涉及醫學題材的影視劇裏各種大穿幫、小混亂,尤其是生孩子的鏡頭,動不動就從產房裏慌慌張張跑出一個大夫,拿“保大人還是保孩子”來拷問和探索人性,可唯獨在演生孩子到底生多長時間這件事上是尊重客觀事實的。因為人類從開始使勁到真正娩出胎兒一般不超過兩個小時,也就是說再偉大的母親,隻需要堅持用力120分鍾,差不多都能把孩子生出來。說到最後,還是廣電總局對國產電影時間的限製,保證了編劇導演的靠譜精神。

國外有《白色巨塔》《急診室的故事》《豪斯醫生》和《實習醫生格雷》,偌大的中國卻沒有一部好看的醫學劇。總結下來就是編劇胡編、導演亂導、演員瞎演,一切源於這個浮躁的時代,沒人肯定下心來好好做事。投資人花大錢買劇本,花大錢找名角,卻不願意花很少的錢去請專業人員對專業的事情進行校對和把關。演員更是不體驗生活,以為穿上白大褂就能扮演醫生,以為兩手背身後一臉嚴肅,以及自以為深邃的目光就能體現醫者仁心。搶救病人時一出口就要“給病人注射10克速尿”,要知道一支速尿是20毫克,1克等於1000毫克,您這醫囑一下,護士那邊不用幹別的,悶頭兒掰碎500支玻璃安瓿算算要多長時間,病人早一命嗚呼了。要不就是“抽200cc血送化驗室檢查”,要知道一般的化驗檢查隻要2到5毫升血就足夠了,抽出200cc送化驗,您當這是西方醫學蒙昧時期的放血療法嗎?病人要是本來就失血性休克,您再放200cc,就是壓倒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直接成謀殺犯了。

無論是在急診室、待產室還是產房,產科大夫是對時間和數據要求最嚴格的。每一個臨產的產婦在產科醫生心中都是一個不停轉動的表盤,這隻表盤一旦開始走針,就隻許前進,不許後退。產程是否按照自然規律按部就班地進展,醫生需要時時有數。新手能看好一個表盤就不錯了,經驗豐富的大夫能同時看管十個八個從不同開始,以不同節奏運行的表盤,還不耽誤自己吃飯喝水上廁所。

超過產程時限的,一定存在病理產科因素,醫生必須及早發現,積極查找產程停滯或者緩慢的原因,及時去除病因,或者通過外力給予糾正和扭轉,最終目標是保證生好每一個將要成為社會主義接班人的小娃娃。要是臨產後超過24小時,孩子還沒通過我們的十八般武藝,或者打催產素加強宮縮,或者人工破水促進產程進展,或者手轉胎頭糾正胎位,或者用吸引器、產鉗,當然還有眾所周知的一招剖宮產生下來,第二天交班的時候是無論如何都說不過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