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藏訛龐在皇太後的支持下,胡作非為。宋朝麟州西境屈野河外的肥沃土地,他派人侵耕,霸占收獲。夏、宋雙方因此而連年議界不決,引起衝突。後來宋廷下令陝西、河東嚴禁和市,西夏感到壓力,才被迫就範。滿朝文武對訛龐的專橫妄為敢怒而不敢言。
延嗣寧國元年(公元1049年)七月,遼興宗為雪南壁戰敗之恥,乘西夏新帝剛立,下詔親征,訛龐戰敗。次年五月,遼軍包圍興慶府,沒藏氏隻令諸將閉城嚴守,不敢出戰。六月,遼軍攻破賀蘭山西北的攤糧城(今內蒙古巴音浩特北),將西夏儲糧搶劫一空。十月,西夏抵抗不住,沒藏氏隻好派人赴遼講和,請依舊例稱藩,西夏仍然向遼稱臣納貢。
福聖承道四年(公元1056年),諒祚9歲,宮中發生醜聞。母後沒藏氏被其相好李守貴殺死。沒藏後一死,訛龐擔心失去靠山,就將女兒嫁給諒祚為後。幼童皇帝隻能聽人擺布,訛龐由國舅變為國丈,繼續總攬大權,聲勢複熾。
二、少年天子小有作為
奢單都三年(公元1059年),諒祚12歲,開始參與國事。他對訛龐的專權日益不滿。又有親信高懷正、毛惟昌將大臣們對訛龐的議論告訴他,就更增加了他對訛龐的怨恨。這一年八月,訛龐覺察到高、毛兩人的告密行為,借故將這兩人殺掉。這激化了諒祚與訛龐的矛盾,雙方都在加緊策劃除掉對方。
奢單都五年四月,諒祚與訛龐的兒媳梁氏私通,被訛龐兒子發覺,父子二人即密謀殺掉諒祚。梁氏得知此事,急忙密告諒祚。諒祚就先下手為強,聯合了訛龐的政敵漫咩等,召訛龐至密室議事,訛龐徑直赴會,被預先布置的衛士殺死,諒祚隨即派兵殺掉訛龐兒子,滅其家族,另立梁氏為後。14歲的諒祚,毫不手軟地結束了沒藏氏專政的局麵,開始親理國政。
諒祚親政後,看到國內由於沒藏氏專權所造成的混亂和衰弱,為鞏固西夏政權,采取了幾項重要的政治措施。
首先,諒祚在親政的當年下令在國內停止使用蕃禮,又規定從第二年起,以漢禮迎接宋朝來使。其次,諒祚在奢單都6年,對李元昊設定的十二監軍司做了調整和改編,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舊製度的軍政合一、各監軍司過大的弊病,使地方文、武官員相互牽製,從而加強了中央集權的統治和對宋、遼邊境的軍事防務。再次,諒祚仿照宋朝官製,充實了漢、蕃官職,使之更加完備。
諒祚所采取的這些政治措施,順應了社會的進步,在黨項曆史發展中有著重要的影響。
三、遠交近攻弱冠而逝
諒祚親政期間,西夏仍需要在宋、遼和吐蕃等幾支力量之間周旋,他基本上采取聯遼、睦宋、拉攏吐蕃的政策。對吐蕃,諒祚則主要用籠絡的手段。拱化元年(公元1063年),諒祚將宗室女嫁給吐蕃首領禹藏花麻,封其為駙馬。這樣,諒祚就得到了西使城和蘭州(今甘肅皋蘭縣)一帶吐蕃地區。拱化四年,諒祚又招誘了河州吐蕃首領木征前來歸附。
諒祚對宋朝使用和戰交替的手段。從拱化二年到拱化四年,多次派兵騷擾宋朝,後因在圍攻大順城的戰爭中,諒祚受傷,被逼同宋講和。此時,宋朝正好是神宗退位,無意動兵,遂答應講和,“賜”西夏銀500兩,絹500匹。這年十二月,諒祚死,終年21歲,在位19年。
第三百一十四章 惠宗李秉常
李秉常是毅宗諒祚子,母親為恭肅章憲皇後梁氏。群都四年(宋嘉祐五年)生,天安禮定元年(宋元祐元年秋七月)卒。
李秉常即位時年僅8歲,由皇太後梁氏攝政,太後之弟梁乞埋為國相。
太後梁氏姐弟是漢人,在西夏皇族中沒有威望,但是他們依靠先帝諒祚的專寵,很快地在貴族中聚成一個以梁太後、梁乞埋和大將都羅馬尾、貴族罔萌訛為首的母黨集團,牢牢地控製了西夏的最高統治權。
李元昊曾經提倡蕃禮,諒祚改用漢禮,為了爭取黨項貴族的支持,梁氏提出恢複蕃禮來籠絡人心。乾道二年(公元1069年)梁太後用秉常的名義,上表宋朝,請求恢複夏國的蕃儀,得到宋朝的允許。
大安二年(公元1076年),秉常16歲,開始親理朝政。但是,當時梁氏母黨已經完全控製國政,秉常仍是個傀儡。大安六年,秉常在一部分皇族的支持下,提出下令取消蕃儀,恢複漢禮。但被母黨勢力否定了。
大安七年,秉常21歲。他對母黨的專權不滿,為了削弱梁氏的勢力,接受了大將李清的建議,將黃河以南的不毛之地劃歸宋朝,以此借助宋朝的力量,對付梁氏。事情敗露,李清被殺,秉常被囚禁在興慶府城外。
秉常的皇族親黨和各部酋長聞聽此事非常憤怒,即領各部兵卒與梁氏對抗,一時國中大亂。保泰統軍禹藏花麻以皇帝失位為由,請求宋朝發兵征討梁氏。
宋神宗正在等待複仇的機會,一看時機來到,就出兵分五路伐夏。然而在西夏老將提出的“不戰而困”的策略中,宋軍不戰而敗,結果五路討伐草草收兵。一年後,夏、宋之間又發生了一場戰爭——“永樂之戰”。
兩次戰爭都以西夏的勝利而告終,然而連年戰爭造成國內財力困乏,物價暴漲,民不聊生,朝中要求惠宗複出的呼聲日高。梁太後與梁乞埋自知眾怒難平,隻好讓秉常複位,以此緩和國內的矛盾。大安九年(公元1083年),在永樂之戰結束後約半年,秉常複位,這時他已24歲。
大安十一年,國相梁乞埋終於死了,但是梁太後又將梁乞埋之子梁移逋立為國相,梁氏姐弟專權變成姑侄專權,秉常仍然擺脫不了梁氏的控製。八個月後,梁太後死了,梁移逋失去了靠山,地位開始動搖。與後黨對抗多年的皇族勢力抬頭了,皇族仁多保忠分掌左右廂兵,握有兵權,於是以他為首的皇族勢力開始與梁移逋公開抗衡。西夏統治集團內皇族與後黨的鬥爭一度尖銳起來。
複位才兩年的秉常,在這種激烈的爭權奪利之中結束了短促的一生,於天安禮定元年(公元1086年)死去,終年26歲,在位19年。
第三百一十五章 崇宗李乾順
一、三歲即位十六親政
李乾順是惠宗秉常子,母為昭簡文穆皇後梁氏。大安九年(宋元豐元年)生,大德五年(宋紹興九年)卒。
乾順即位時隻有3歲。國政仍然操縱在梁氏母黨手中。但是皇族嵬名阿吳和仁多保忠分掌兵權,不服梁氏擅政,於是展開了皇族與母黨之間互相傾軋的鬥爭。
天儀治平元年(公元1087年),梁移逋與吐蕃首領阿裏骨聯絡,侵宋定西城,相約若戰勝,以熙、河、岷3州地歸吐蕃,蘭州及定西城歸夏。由於梁移逋隻是派兵應付,夏軍被逼撤退。
天祐民安三年(公元1092年),梁移逋取得遼的支持,又對宋動兵,在攻打綏德城時被宋軍大敗。
對宋戰爭的接連失利,更加劇了西夏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梁氏姑侄反目,梁移逋全家被殺,梁太後親握兵權,繼續對宋用兵。天祐民安七年,梁太後和乾順禦駕親征,帶兵50萬,侵入宋鹿阝延路,攻陷金明寨,並把俘虜獻給遼國。天祐民安八年,梁太後又領兵40萬,攻擊宋朝在好水川北修築的平夏城。連攻10餘天不克,梁太後敗兵而退。
麵對如此敗局,梁太後仍一意孤行,再次派人赴遼求援。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遼朝看出梁太後已經不得人心,派使臣到夏,用藥酒害死梁太後。太後一死,母黨即告敗亡。同年,乾順在遼朝支持下開始親政,時年16歲。
二、和外靖內提倡漢學
乾順將梁氏後黨專權時的附遼反宋改為附遼和宋,以求得外部環境的穩定。乾順在親政的當年為了繼續取得遼的支持,就接受了遼的號令,同時為遼出兵攻打反遼的拔恩母部。遼朝派使臣到宋朝,為夏說和。第二年,乾順正式向遼請婚,想用傳統的聯姻方式來鞏固雙方的關係。貞觀四年(公元1105年),遼天祚帝將宗室女南仙封為成安公主,嫁給乾順。遼、夏之間的關係就更加密切了。
在外部環境相對穩定之後,乾順著手開始整頓內部。在西夏統治集團中,梁氏母黨、仁多氏和嵬名氏皇族,是掌握西夏軍政的3大家族。現在母黨梁氏已經敗亡,嵬名阿吳已死,仁多保忠尚統兵在外。乾順為加強皇權,以大將嵬保沒、陵結訛遇等曾勸太後對宋用兵為由,把梁太後之死歸罪於二將,將二將殺掉。大將被除,提高了乾順的權威。永安元年(公元1099年)閏九月,仁多保忠領兵10萬援助吐蕃部落圍攻湟州,失敗而回。4年後,宋朝宰相蔡京命令熙河帥王厚招誘仁多保忠。乾順得知其心懷二誌,就將仁多保忠招赴牙帳,解除兵權。這樣三家抗衡變成了一家獨尊,乾順的皇權鞏固了。
接著乾順仿照漢族王朝的封王製度,對嵬名氏宗室加封王爵。乾順之弟察哥封為晉王,掌兵權。宗室景思在惠宗秉常被囚時,曾阻止罔萌訛對惠宗的暗害。此時景思已死,其子仁忠、仁禮通蕃、漢字,有文才,於是仁忠封為濮王,仁禮封為舒王。乾順以此表示對忠臣的懷念,對人才的重視。
西夏自建國以來,一直存在蕃學與漢學、蕃禮與漢禮之爭。乾順十分傾慕高度發展的漢族封建文明,他決定大力提倡漢文化,來改變西夏的落後風氣。乾順下令在蕃學之外,特建“國學”,教授漢學。貞觀十一年,乾順公布了按照資格任用官吏的辦法,除“宗族世家議功議親,俱加蕃、漢一等”外,對於擅長文學的人也特別給予優待,可以“不次超擢”。
乾順重文輕武的舉措,引起一些貴族和大臣的不滿。貞觀十一年,乾順命令臣僚直言施政的得失。有個禦史大夫謀寧克任上疏,對乾順的重文輕武表示反對。但是乾順不予采納,依然堅持提倡漢學。
三、稱臣擴張納降氣死
乾順在位的後30年,正好趕上了中國政治形勢急劇變化。在遼朝的北麵,崛起了一個新興的金國。
金朝用威脅利誘的手段逼夏投降。乾順權衡利害之後,決定投靠新主。元德五年(公元1124年),乾順遣使赴金上誓表,表示願按事遼的舊例事金,向金稱臣,金太祖接著就賜夏誓詔,並且把原屬遼朝的西北地帶、陰山以南吐魯泊以西之地割讓給夏國。元德六年,遼天祚帝被俘,遼朝滅亡。20年前嫁給乾順的遼國成安公主悲痛不已,在夏國宮中絕食而死。
投靠了新主的乾順,看到遼、北宋相繼滅亡的局麵,認為自己正好乘此亂世,擴大地盤。於是,他在金兵攻宋時,乘虛而入,派兵將原來北宋在夏邊境設下的城堡陸續攻占。到了大德二年(公元1136年),西夏取得了樂州、積石州、廓州3州,並得了湟水流域。至此,西夏形成了前所未有的廣闊疆域。
大德三年(公元1137年),知西安州任得敬將女兒獻給乾順為妃,乾順對任氏非常寵愛,第二年就將任氏立為皇後。同年,宋鹿阝延故將李世輔投奔夏國。大德五年,當乾順命李世輔帶兵攻打延安府時,李世輔竟率部眾歸宋而去。此事令乾順氣憤異常。同年六月病死,終年57歲,在位54年。
第三百一十六章 仁宗李仁孝
一、平定叛亂鎮壓藩部
西夏仁宗李仁孝是崇宗子,母曹氏。元德六年(宋宣和六年)生,乾祐二十四年(宋紹熙四年)卒。終年70歲。在位55年。
李仁孝剛即位,蕭合達就發動了叛亂。蕭合達原是遼將,遼朝成安公主嫁給夏崇宗乾順,他扈從來夏,後來擔任了夏國的夏州都統。遼亡,成安公主絕食死,蕭合達不平,乘新帝剛立,占據夏州起兵。他聯絡陰山和河東的契丹人,企圖擁立遼朝皇室後裔,恢複遼朝。仁宗聞訊,命靜州都統任得敬出兵平叛。任得敬出師順利,不久即收複夏州,蕭合達敗死。因平叛有功,任得敬升為翔慶軍都統軍,封西平公。仁孝將朝中軍政仍交給晉王察哥,中書令濮王仁忠等皇室貴族,保持皇權的絕對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