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父死子繼家天下(1 / 2)

大禹完成了治水的任務後,舜已經很老了,於是他讓禹來接替他的位置,自己帶著妻子,到外地出遊去了。那時有個習慣,老首領讓賢以後要離開都城,以便讓新首領行使權力,樹立威信,使民眾的心逐步轉移到新首領身上。

大禹品德高尚,治水有功,深得萬民的擁護。帝舜雖然讓位了,但人民仍然非常懷念他。在他一百歲的時候,一次到南方巡遊,突然患病,死在了蒼梧山。噩耗傳來,國中臣民無不悲悼哀傷。

大禹聽到此訊,也是悲痛欲絕,親自率領眾大臣,來到蒼梧山,以隆重的禮儀,建陵殯葬了舜,並修廟祭祀,這就是至今猶存的零陵和舜廟。

大禹殯葬了帝舜,帶娥皇、女英二妃返都。二妃痛不欲生,當乘船過湘水時,竟雙雙投江而死。人們不忍說她們死了,而說她們變成了湘水神,因此稱作湘妃。

舜去世後,大禹正式成為部落聯盟的領袖,這就是夏朝的開始。夏朝是我國曆史上第一個朝代,大禹是夏朝的第一個國君。

大禹當上夏朝的國君後,雖然身居高位,卻不貪圖享樂,沒有忘記肩負的重任,沒有忘記天下的長治久安。不僅如此,他還經常外出巡遊,了解民情。

禹王在巡視期間,看到多數部落首領對他畢恭畢敬,可是也有的部落首領並不把他這個禹王放在眼裏,他便下令把各部落貢獻的銅湊集起來,鑄成了九個大鼎,象征九州。每個鼎上鑄著各州的山川名物、珍禽異獸,然後將九鼎運至宮中,號稱是鎮國之寶。各部落首領定期向禹王進貢時,都要向九鼎頂禮膜拜。擁有九鼎的禹王,當然也就成了九州大地的主人。這九個鼎後來就成了國家政權的象征。

九鼎鑄成後,夏禹逐漸在行使一種至高無上的權力,有時,他還有意使這種權力神聖化,使之不受侵犯,否則,他就無法將這遍布九州的各部落有效地統一起來,組織起來。

禹王晚年有一次在茅山召集各部落首領,說是共商大事,實際上是想借此再顯示一下威風,鞏固他對萬國的控製。說來也巧,這次大會剛開始,就恰好給了禹王一個顯示威風的機會。原來是離茅山不遠的地方有一個部落,叫防風氏。這防風氏對禹王的權力沒有看得很重,因此開會時,有意遲到。禹王見此情況大怒,下令將防風氏處死。各部落的首領見禹王如此厲害起來,個個膽戰心驚,唯命是從。

禹王去世前幾年,也曾仿照堯、舜的樣子,想找一個賢能的人做自己的繼承人。最初,人們推舉在帝舜時就掌管刑法的皋陶,但不久,皋陶就因病去世了。後來經過商議,又一致推舉伯益做他的繼承人。

伯益曾經是大禹治水的一名主要助手。他擅長畜牧和狩獵,曾教會人們用燒火的辦法來驅趕林中的野獸。所以在當時人們的心目中,伯益是僅次於大禹的一位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