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三家分晉(1 / 2)

戰國時期有七個較強的國家,他們是齊、秦、燕、趙、魏、韓、楚。晉國在春秋中期還是一個強國,怎麼到了戰國時期它就消失了呢?原來這裏麵還有一段故事呢。

晉國國君到晉定公、晉出公的時候,晉國有六家有名的卿大夫,他們是智氏、範氏、中行氏、韓氏、趙氏、魏氏。史書上把這六家稱為“六卿”。後來,這六家的勢力越來越大,控製了晉國的軍政大權。晉國國君到晉定公、晉出公的時候,實際上已成了這六家的傀儡。

公元前455年,晉出公在位的時候,智氏聯合了趙氏、韓氏、魏氏,滅了範氏和中行氏,分了他們的土地和財產。從此,晉國就由六卿**變為四家掌權了。這四家是智伯、趙襄子、韓康子、魏桓子。

晉出公見這四家的勢力太大,自己又不甘心做傀儡,就秘密向別國借兵,想削弱他們的勢力,不料消息泄露,智伯聯合其他三家打敗了晉出公,另立敬公為國君,並把敬公牢牢地控製住。實際上,智伯等於把整個晉國的大權搶在自己的手中了。但他還不滿足,一心想廢掉敬公,自己當國君。可他害怕另外三家不服,就想出了一個削弱三家力量的辦法;他打著敬公的旗號,說為了增強晉國的防禦力量,要四家各獻出一百裏土地,作為收取賦稅擴大軍事開支的費用。如果其他三家交出土地,智伯就可不費力地白得三百裏的地盤,他的力量也就更強了,如果哪家拒絕交出土地,他就以國君的名義發兵討伐,這也是名正言順的。

於是,智伯派人到三家去要地。韓康子和魏桓子害怕智伯的權勢,都按數獻出了土地,唯獨趙家拒絕交出土地。他對智伯派來的人說:“地是我祖宗傳下來的,我不能隨便把它送給別人。”回來的人向智伯轉達了趙襄子的話,智伯聽了,氣急敗壞,於是就傳敬公的旨意,聯合韓魏兩家去攻打趙家,事先怕這兩家不肯去,就許願勝利以後,趙家的地方由三家平分。這樣,三家的兵馬就浩浩蕩蕩向趙家殺來。趙襄子見三家來勢凶猛,不敢硬拚,就退守到晉陽。晉陽這座城池經過趙家祖輩的苦心經營,修築了堅實的城牆,儲備了很多糧食。趙襄子到了那裏,見城牆牢固,糧草充足,心裏非常高興。但他視察完守城的軍隊後,又發愁起來,原來近些年,趙家隻顧發展生產,百姓倒是豐衣足食,倉庫裏存有不少糧食、幹草,但軍隊的裝備卻越來越簡陋,刀劍大都破舊了,弓箭也很少,趙襄子擔心僅靠目前這些武器裝備,抵擋不住智、韓、魏三家猛烈的進攻。於是,他連忙把大臣們找來商量對策。其中一個叫張孟談的大臣對趙襄子說:“主公不要著急。我聽說先主在修建這座城時有些柱子是用銅鑄成的,宮牆裏邊砌滿了蘆柴和荊條,我們可以拆幾根銅柱作箭頭或戈矛,把牆內的蘆柴和荊條拿出來作箭杆。”趙襄子一聽,非常高興,馬上派人扒圍牆、拆銅柱,然後連夜趕造戈矛弓箭等各種武器,加強防備,等著智伯他們來進攻。

智、韓、魏三家兵馬一來,就把晉陽城圍了個水泄不通,拚命攻打。趙家軍隊憑著武器精良,糧草充足,士卒勇敢,硬是堅持了三個多月。智伯見晉陽久攻不下,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一天,他帶領隨從登上城西北的龍山去察看地形,見一條晉水從山那邊流來,又從晉陽城外滾滾不停地流去,他忽然想出一個破城的辦法。於是連忙把韓魏兩家找來商量。他說:“我想用晉水來淹掉晉陽城,隻要築一條大壩把河水攔住,再在城外高築一個蓄水庫,等到水蓄足了,放出水來就能把城淹沒,你們看怎麼樣?”韓魏兩家都說是個好主意。於是,三家的士兵按照智伯的命令立刻行動起來,大壩和蓄水庫很快就築好了,正好趕上雨季到來。智伯乘機下令:“掘開堤壩,水淹晉陽。”凶湧的洪水很快把晉陽城給圍住了。城裏也進了很多水,有許多房屋被水浸塌了,吃飯睡覺都很困難,士兵生病的很多,眼看守不住了。趙襄子非常憂愁,又同大臣們商量解救的辦法。大臣張孟談說:“我看,韓魏兩家同智家也是麵和心不和,我去找他們談談,爭取他們來擊退智家之兵。”在萬般無奈的情況下,趙襄子同意讓他去試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