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章 秦始皇統一中國(1 / 2)

秦王嬴政滅了六國,統一中原以後,發布了一道命令說:“韓、趙、魏、楚、燕、齊六國的國王都不守信用,他們今天跟秦國訂盟約,明天就背叛盟約,因此我才去討伐他們。依靠祖宗保佑,我現在已經討平了他們,天下安定了。我的名號如果不改變,依舊稱王,顯得和六國的國王沒有多大區別,所以請大臣們議論一下,我現在應當用什麼樣的稱號才好。”

丞相王綰、禦史大夫馮劫、廷尉李斯等提議說:“古時候的五帝隻掌握一千裏左右的地方,現在陛下已經消滅六國、統一天下,這是五帝不能與陛下相比的。我們聽說古時候有天皇、地皇、泰皇,數泰皇最尊貴。所以我們認為陛下稱泰皇最恰當。”嬴政聽了以後,略一思考說:“你們說得很好!我看泰皇的‘泰’字可以不要,取他的‘皇’字和五帝的‘帝’字,兩個字合起來,稱做皇帝,這樣才能顯示我的豐功偉績。我是第一代皇帝,就叫始皇帝,以後我的子子孫孫以世來計數,二世、三世、四世,一直傳至千世萬世。”從此,中國曆史上就有了皇帝這個名稱。

統一以後,天下應當如何治理?丞相王綰對秦始皇說:“六國諸侯剛剛被滅不久,原先的燕國、齊國、楚國離咱們的京城都很遠,如果不在那裏分封王侯,恐怕那些地方很難控製得住,您不如把幾個皇子分封到那些地方去做王,協助陛下統治天下。”

廷尉李斯反對王綰分封的建議,他說:“當年周武王得到天下以後,曾經大封子弟功臣為諸侯,後來諸侯之間關係越來越疏遠,互相混戰,像仇敵一樣,周天子也無力加以禁止。如今陛下統一了天下,可以在全國設置郡縣。子弟功臣多多賞賜些賦稅錢財,不要分封諸侯,這樣您就容易控製他們啦!”

秦始皇決定采納李斯的意見,他說:“以往天下苦戰不休,都是因為分封諸侯王的緣故。現在天下安定了,再分封諸侯王,又將會種下戰爭的禍根。我認為廷尉的建議是對的。”

於是秦始皇把天下劃分為三十六郡,郡以下設縣。每個郡都由中央政府直接任命三個官長去治理,即郡守、郡尉和郡監。郡守是一郡最高的行政長官,統管一郡的重大事務。郡尉是管理治安的,全郡的軍隊由他統領。郡監執行監察方麵的事情。

地方上的治理辦法確定了,中央政府的組織機構也逐漸定型。秦始皇規定中央朝廷裏設置丞相、禦史大夫、太尉、廷尉、治粟內史等幾個重要的官職,協助皇帝治理國家。丞相設兩個:左丞相和右丞相,都是皇帝的助手,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務;禦史大夫負責掌管重要的文書和監察;太尉主要掌管軍隊;廷尉掌管司法;治粟內史掌管租稅收入和國家的財政開支。所有這些官員都歸皇帝任免和調動,從國庫裏領取薪俸,一概不得世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