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布衣將相(1 / 2)

劉邦消滅了項羽,建立了漢朝。他當皇帝後,一天,在皇宮裏大宴群臣。當酒宴進行到一半的時候,漢高祖說:“各位大臣議論一下:看看我為什麼得到天下,項羽為什麼得不到天下。大家請直言,不必隱諱。”大臣高起、王陵回答說:“陛下脾氣比較大,喜歡侮辱人;項羽講究仁義而尊敬人,在這一點上項羽強於陛下。但是陛下賞罰分明,派人去攻城略地,攻下來的就給予獎賞,使大家都能得到好處;項羽嫉賢妒能,誰有功勞就害誰,誰有本領就懷疑誰,打了勝仗不給人記功,得了土地不給人獎賞,因此他得不到天下。”

漢高祖聽了說道:“這隻是一個方麵,還有一個方麵你們卻不知道。要論出謀劃策,決勝於千裏之外,我不如張良;要論治理國家,安撫百姓,籌集糧餉,我不如蕭何;要論帶兵打仗,攻城占地,百戰百勝,我不如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傑,我能用他們,這才是我得天下的根本原因。範增本來是一個很好的謀臣,而項羽卻不能好好使用,所以他失敗。”

的確,在用人方麵,項羽是無法與劉邦相比的。在爭奪天下的過程中,他不僅用了張良、蕭何、韓信這樣能獨當一麵的人傑,並且還用了許多有各種長處的人才。他用人有個特點,就是隻要有本領就用,不管什麼出身。在開國時期的文臣武將當中,數張良的出身最尊貴,是韓國的公子。其次就要算蕭何和曹參,一個在沛縣做過文書,一個是沛縣的監獄官,但都是卑微低賤的官職。再往下數,像陳平、王陵、酈食其等人,都是白丁,沒有做過官,更不用提韓信了。樊噲,曾在鴻門宴上保護過劉邦,最初隻不過是宰豬的。大將周勃以織草席子為生並兼吹鼓手。大將灌嬰是個綢布販子。這些沒有做過官的白丁,也包括做過小吏的蕭何、曹參在內,在當時的社會裏隻能穿布衣,不許穿綢衣,因此,曆史上稱他們為布衣將相。

一個人的才能和成就並不是由他的出身決定的,而要看他是否有智謀,有武力。就是這些布衣將相,在幫助漢高祖爭奪天下的過程中,個個都立了大功;在漢朝建立以後,又為鞏固封建統治做出了貢獻,他們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蕭何與劉邦本是同鄉,具有政治眼光和政治才幹。他了解劉邦,認定劉邦將來能夠成就大事業。他在沛縣做文書的時候,隻要是劉邦與別人發生糾紛,無論誰對誰錯,蕭何總是站在劉邦這邊,處處袒護他。劉邦擔任亭長,每次向鹹陽押送壯丁需要籌集旅費,別人隻出三百錢,蕭何常常出五百錢。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起義以後,蕭何和曹參派樊噲把劉邦找回來,幾個人商量著一起舉兵反秦,並殺了沛縣縣令,擁戴劉邦做了沛公。蕭何可以稱得上漢朝的開國元勳。劉邦打進鹹陽的時候,別的將士忙著搶劫金銀財富;隻有蕭何,一進鹹陽,就封鎖了秦朝的丞相府、禦史府,接收了全部的圖書律令和文書檔案。這是一批極其重要的經濟、政治、文化資料,有了它,使劉邦對全國的山川險要、郡縣戶口以及社會情況了解得一清二楚,對於打敗項羽、統一天下起了極為重要的作用。另外蕭何月下追韓信,幫助劉邦起用了一員大將,更顯出了他目光遠大,深謀遠慮。

蕭何還擅長管理後勤工作。因楚漢戰爭中,他以丞相的身份留在關中,在劉邦屢次被項羽戰敗以後,他很快又籌足了糧餉,補充上士兵的給養,使劉邦能夠重整旗鼓,保證了戰爭的最後勝利。所以劉邦在統一天下以後,封他為侯,讓他做了丞相,是對他功勞的表彰。